本公開涉及熱管理,尤其涉及一種熱管理系統和車輛。
背景技術:
1、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使用場景下,車輛的電池容量、充電速率和電驅功率等方面快速發展,相應的,熱管理需求越來越高,對加熱速率、冷卻能力和換熱效率等方面的要求大幅度提高。現有的熱管理系統中空調回路無法實現直接式熱泵和間接式熱泵共存,無法同時滿足多方面的需求,并且結構復雜,集成度低,在效率方面無法保證。
技術實現思路
1、為克服相關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公開提供一種熱管理系統和使用該熱管理系統的車輛。
2、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熱管理系統,包括空調回路、多路閥以及連接在所述多路閥和所述空調回路之間的混熱模塊,所述混熱模塊和所述多路閥共同配置為:可選擇性地使所述空調回路中換熱介質單獨循環,或者使至少部分所述換熱介質流出所述空調回路。
3、可選地,所述熱管理系統包括電池包回路,所述混熱模塊和所述多路閥共同配置為:可選擇性地使所述空調回路中的換熱介質流入所述電池包回路,以使所述空調回路和所述電池包回路中換熱介質的溫差在第一預定范圍內。
4、可選地,所述熱管理系統包括電驅回路,所述混熱模塊和所述多路閥共同配置為:可選擇性地使所述空調回路中的換熱介質流入所述電驅回路,以使所述空調回路和所述電驅回路中的換熱介質的溫差在第二預設范圍內。
5、可選地,所述熱管理系統包括低溫散熱器回路,所述多路閥和所述混熱模塊共同配置為:可選地性地使所述空調回路中液冷冷凝器中的換熱介質流入所述低溫散熱器回路。
6、可選地,所述混熱模塊包括依次通過管路相連接的三通控制閥、第一連通閥、第二連通閥和第三連通閥,所述第一連通閥、第二連通閥和第三連通閥分別為三通閥,所述三通控制閥和所述第一連通閥接入所述空調回路中,所述第二連通閥連接至所述多路閥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三連通閥連接至所述多路閥的第二接口。
7、可選地,所述三通控制閥的ⅰ號口與ⅲ號口相連通,ⅱ號口截止時,所述空調回路單獨循環;
8、所述三通控制閥的ⅰ號口和ⅱ號口相連通,ⅲ號口截止時,所述空調回路中的全部換熱介質流入所述混熱模塊;
9、所述三通控制閥的ⅰ號口、ⅱ號口和ⅲ號口均相連通時,所述空調回路中的部分換熱介質流入所述混熱模塊。
10、可選地,所述多路閥具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電池包回路包括電池包、連接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電池包的管路、連接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電池包的管路,所述電池包回路中還設有第一水泵。
11、可選地,所述熱管理系統包括板式換熱器回路,所述多路閥具有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板式換熱器回路包括板式換熱器、連接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板式換熱器的管路、連接所述第六接口和所述板式換熱器的管路。
12、可選地,所述熱管理系統具有以下工作模式中的至少一種:
13、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相連通,所述電池包內的換熱介質進行勻熱;
14、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六接口相連通,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相連通,所述電池包內的換熱介質流入所述板式換熱器散熱后流回所述電池包。
15、可選地,所述多路閥具有第七接口和第八接口,所述低溫散熱器回路包括低溫散熱器、連接所述第七接口和所述低溫散熱器的管路、連接所述第八接口和所述低溫散熱器的管路。
16、可選地,所述低溫散熱器回路和所述電驅回路分別連接至所述多路閥的一個接口并共用一個接口。
17、可選地,所述多路閥具有第九接口,所述電驅回路包括電驅總成、連接所述第九接口和所述電驅總成的管路、將所述電驅總成連接至管路的管路,所述電驅回路中還設有第二水泵。
18、可選地,所述空調回路包括壓縮機、液冷冷凝器、加熱器、空調箱和板式換熱器,所述液冷冷凝器的出水口通過管路與所述三通控制閥的i號口相連通,所述液冷冷凝器的進水口通過管路與所述第二連通閥相連通,所述空調回路中還設有第三水泵。
19、可選地,所述空調箱包括箱體和設于所述箱體內的室內冷凝器,所述室內冷凝器能夠釋放經所述壓縮機壓縮的高溫高壓氣體的熱量,并將熱量提供給乘員艙。
20、可選地,所述熱管理系統具有以下工作模式中的至少一種:
21、第三工作模式,所述第九接口和所述第八接口相連通,所述電驅總成內的換熱介質進行勻熱;
22、第四工作模式,所述第九接口和所述第七接口相連通,所述電驅總成內的換熱介質流入所述低溫散熱器散熱后流回所述電驅總成;
23、第五工作模式,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七接口相連通,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九接口相連通,所述電池包和所述電驅總成中的換熱介質均流入所述低溫散熱器進行冷卻。
24、可選地,所述熱管理系統具有以下工作模式中的至少一種:
25、第六工作模式,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八接口相連通,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九接口相連通,所述電驅總成的余熱加熱所述電池包。
26、可選地,所述熱管理系統具有以下工作模式中的至少一種:
27、第七工作模式,所述第六接口和第八接口相連通,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第九接口相連通,所述板式換熱器回收所述電驅總成的熱量;
28、第八工作模式,所述第六接口和第七接口相連通,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第九接口相連通,所述低溫散熱器吸收的環境熱量和所述電驅總成的余熱均傳遞至所述板式換熱器;
29、第九工作模式,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七接口相連通,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九接口相連通,所述電驅總成的換熱介質流入所述低溫散熱器進行冷卻,所述空調回路中液冷冷凝器的換熱介質可選擇性地接入所述低溫散熱器進行冷卻;
30、第十工作模式,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相連通,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一接口相連通,所述第五接口和所述第九接口相連通,所述第六接口和所述第八接口相連通,所述電驅總成、所述空調回路的壓縮機和加熱器產生的熱量均傳遞至所述電池包。
31、可選地,所述多路閥包括殼體和設于所述殼體內的閥芯,所述殼體上設有多個接口,所述閥芯可轉動以導通至少兩個所述接口。
32、可選地,所述熱管理系統還包括儲存罐、以及連接于所述儲存罐的至少一條補液管路和/或至少一條補氣管路。
33、可選地,所述補液管路為兩條,第一補液管路的出水口連接至所述電池包回路中第一水泵的入口,第二補液管路的出水口連接至所述電驅回路中第二水泵的上游。
34、可選地,所述補氣管路為兩條,第一補氣管路的出氣口連接至電驅回路中電驅總成的出口,所述第二補氣管路的出氣口連接至板式換熱器回路中板式換熱器的出口。
35、可選地,多個回路分別由流道板的流道形成,所述流道板的部分所述流道形成所述補液管路和/或所述補氣管路。
36、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車輛,包括上述的熱管理系統。
37、本公開的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本公開提供的熱管理系統中,通過控制多路閥和混熱模塊,可以實現空調回路中的換熱介質單獨循環,實現熱泵系統的直接式制冷和制熱,直接作用于乘員艙;也可以實現空調回路中的部分或全部換熱介質流入其他換熱回路中,實現熱泵系統的間接式制冷和制熱,實現熱量的利用和分配,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
38、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和解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