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光伏,具體涉及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
背景技術:
1、在相關技術中,太陽電池的表面具有相互垂直的主柵和細柵。密集分布的細柵收集的光生電流匯集到主柵,再經與主柵連接的互聯導線傳輸到太陽電池外部。主柵比細柵更寬,以傳輸比細柵更大的電流。
2、背接觸太陽電池的正極主柵、正極細柵、負極主柵以及負極細柵都設置在背面。在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內,多個背接觸太陽電池排成一列,并被互聯導線電學串聯成電池串。互聯導線與主柵沿相同的方向延伸地疊加在主柵上,并與主柵導電連接。
3、現有的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的互聯導線數量與主柵數量必須保持一致。當電池主柵數量變化時會同步導致模塊制造端的互聯導線焊接設備必須同步進行大幅度改造,人們對這種增加成本的設備改造習以為常。此外,互聯導線數量的選擇取決于主柵數量,導致電池端效率最優設計與模塊端功率最優設計無法同時達成,人們往往習慣于選擇折中方案。
技術實現思路
1、為解決現有技術的至少一個技術問題,本公開提供一種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
2、根據本公開的一些實施方式,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包括:多個背接觸太陽電池,沿第一方向排列,背接觸太陽電池具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主柵和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細柵,主柵的寬度大于細柵的寬度,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垂直;以及互聯導線,沿第一方向延伸,將相鄰的背接觸太陽電池串聯。
3、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主柵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交替設置且極性不同的第一主柵和第二主柵,互聯導線包括在第二方向上交替設置的第一互聯導線和第二互聯導線,背接觸太陽電池的第一主柵和第二主柵分別導電連接互聯導線,進而通過互聯導線分別導電連接到另一個背接觸太陽電池的第二主柵和第一主柵。
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背接觸太陽電池、第二背接觸太陽電池及第三背接觸太陽電池,第一互聯導線的一側導電連接第二背接觸太陽電池的第一主柵,另一側導電連接與第一背接觸太陽電池的第二主柵,第二互聯導線的一側導電連接第二背接觸太陽電池的第二主柵導電連接,另一側導電連接第三背接觸太陽電池的第一主柵。
5、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背接觸太陽電池的背面還具有第一細柵和第二細柵,第一細柵在相鄰的第一主柵和第二主柵之間彼此平行地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在第二方向上間隔地排列,第一細柵的端部與第二主柵之間間隔開,第二細柵在相鄰的第一主柵和第二主柵之間彼此平行地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間隔地排列,第二細柵的端部與第一主柵之間間隔開,相鄰第一主柵和第二主柵之間的第一細柵和第二細柵在第二方向上交替設置。
6、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每個第一主柵和每個第二主柵分別連接在第二方向上間隔排列的多個焊盤,焊盤在第一方向上的寬度大于第一主柵和第二主柵的寬度,互聯導線通過與焊盤物理和電氣連接,進而與第一主柵和第二主柵導電連接。
7、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背接觸太陽電池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主柵和第二主柵都沿著第二方向延伸,相鄰背接觸太陽電池的極性相反的焊盤對齊。
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在背接觸太陽電池的背面,第一互聯導線的延伸路徑上設有第一絕緣層,第一絕緣層至少將第二主柵與第一互聯導線電隔離,第二互聯導線的延伸路徑上設有第二絕緣層,第二絕緣層至少將第一主柵與第二互聯導線電隔離。
9、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絕緣層和/或第二絕緣層在第二方向上的寬度為1-10mm。
1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絕緣層還將第二細柵與第一互聯導線電隔離,第二絕緣層還將第一細柵與第二互聯導線電隔離。
1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主柵和第二主柵之間的間距為2-30mm。
1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每個背接觸太陽電池上的相鄰的第一互聯導線與第二互聯導線之間的間距不超過20mm。
13、本公開的互聯導線與主柵垂直。互聯導線的數量以及主柵的數量不需要保持一致,因此當電池主柵數量變化時,無需對組件端焊接設備同步進行大幅度改造,提高了焊接設備的兼容性。此外,電池效率最優設計與組件端功率最優設計可以同時達成。
14、發明人還驚喜地發現,本公開的方案互聯導線之間通過主柵連接,緩解了局部電流或電壓不均勻導致的電池局部區域失配,對減小導致功率損耗是有益的。
1.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柵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交替設置且極性不同的第一主柵和第二主柵,所述互聯導線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設置的第一互聯導線和第二互聯導線,所述背接觸太陽電池的所述第一主柵和所述第二主柵分別導電連接互聯導線,進而通過所述互聯導線分別導電連接到另一個背接觸太陽電池的第二主柵和第一主柵。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背接觸太陽電池、第二背接觸太陽電池及第三背接觸太陽電池,所述第一互聯導線的一側導電連接所述第二背接觸太陽電池的第一主柵,另一側導電連接與所述第一背接觸太陽電池的第二主柵,所述第二互聯導線的一側導電連接所述第二背接觸太陽電池的第二主柵導電連接,另一側導電連接所述第三背接觸太陽電池的第一主柵。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觸太陽電池的背面還具有第一細柵和第二細柵,所述第一細柵在相鄰的所述第一主柵和所述第二主柵之間彼此平行地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間隔地排列,所述第一細柵的端部與所述第二主柵之間間隔開,所述第二細柵在相鄰的所述第一主柵和所述第二主柵之間彼此平行地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間隔地排列,所述第二細柵的端部與所述第一主柵之間間隔開,相鄰所述第一主柵和所述第二主柵之間的所述第一細柵和所述第二細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第一主柵和每個所述第二主柵分別連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間隔排列的多個焊盤,所述焊盤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一主柵和所述第二主柵的寬度,所述互聯導線通過與所述焊盤物理和電氣連接,進而與所述第一主柵和所述第二主柵導電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觸太陽電池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主柵和所述第二主柵都沿著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相鄰背接觸太陽電池的極性相反的焊盤對齊。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接觸太陽電池的背面,所述第一互聯導線的延伸路徑上設有第一絕緣層,所述第一絕緣層至少將所述第二主柵與所述第一互聯導線電隔離,所述第二互聯導線的延伸路徑上設有第二絕緣層,所述第二絕緣層至少將所述第一主柵與所述第二互聯導線電隔離。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絕緣層和/或所述第二絕緣層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寬度為1-10mm。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第一絕緣層還將所述第二細柵與所述第一互聯導線電隔離,所述第二絕緣層還將所述第一細柵與所述第二互聯導線電隔離。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相鄰的所述第一主柵和所述第二主柵之間的間距為2-30mm。
11.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觸太陽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背接觸太陽電池上的相鄰的第一互聯導線與第二互聯導線之間的間距不超過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