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臥式離心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離心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金屬臥式離心泵。
【背景技術】
[0002]離心泵根據離心力原理設計,它通常包括葉輪、泵體、泵軸、軸承、密封環及填料函。在啟動泵前,泵體及吸入管路內充滿介質液體。工作時,離心泵由電動機帶動,高速旋轉的葉輪葉片帶動介質旋轉,利用離心力將介質從葉輪中心被甩向葉輪外緣,通過泵體的排出口排出,從而達到輸送的目的。離心泵有多種,按泵軸的設置方向,可分為臥式離心泵和立式離線泵。
[0003]然而,現有技術的離心泵的機械密封結構不夠合理,尤其在石油、化工、鋼鐵、造紙、環保等腐蝕性流體的場合,金屬離心泵的硬質合金密封面無法滿足工況要求,現有技術中亟需一種密封性能更好、耐腐蝕性好、能夠適用于腐蝕性流體工況、使用壽命更長的金屬臥式離心泵。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密封性能更好、耐腐蝕性好、能夠適用于腐蝕性流體工況、使用壽命更長的金屬臥式離心泵。
[0005]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金屬臥式離心泵,包括泵體、設置于泵體中部空腔的前半部分內的葉輪、設置于泵體的中部空腔的后半部分內的圓筒狀的泵蓋、設置于泵蓋的中部空腔內的機械密封機構、通過螺栓連接于泵蓋后端的機封壓蓋、通過螺栓連接于所述泵體的后端開口處的外壓蓋及穿過機封壓蓋和泵蓋向前與所述葉輪連接的泵軸,所述機械密封機構包括套筒、彈簧、壓環、機封靜環、機封動環及動環座,所述套筒固定連接于所述泵蓋的中部空腔內,所述彈簧、所述壓環、所述機封靜環從后到前依次設置于所述套筒的中部空腔內,所述彈簧套設于所述泵軸上,所述彈簧的后端抵頂所述機封壓蓋,所述彈簧的前端抵頂所述壓環,所述壓環、所述機封靜環均套設于泵軸的軸套上,所述動環座設置于所述泵軸的前端部,所述機封動環設置于該動環座向后開口的空腔內,機封動環套設于泵軸的軸套上,所述機封動環的后端面與所述機封靜環的前端面相互接觸并密封配合。
[0006]所述機封靜環為無壓燒結碳化硅機封靜環,所述機封動環為無壓燒結碳化硅機封動環。
[0007]所述泵蓋與所述機封壓蓋之間在該泵蓋的中部空腔的后端周緣形成環形凹槽,所述套筒的后端部設置有環形沿,該環形沿被壓緊在所述泵蓋與所述機封壓蓋之間的環形凹槽內。
[0008]所述泵蓋的外圓周設置有環形凸沿,所述泵體的后端開口的周緣設置有從該泵體的后端面向內延伸的環形槽,所述外壓蓋的前端設置有環形壓緊沿,所述泵蓋的環形凸沿被壓緊在所述環形槽與所述環形壓緊沿之間。
[0009]還包括軸承架,所述外壓蓋一體成型于該軸承架的前端。
[0010]所述軸承架設置有從前端面向內延伸的軸承室,軸承箱還設置有從后端面向內延伸的軸承室,兩個軸承室內分別均設置有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軸承箱的前端面及后端面分別蓋設有軸承前蓋和軸承后蓋,所述泵軸的中段穿設于該軸承箱內,兩個軸承蓋與所述泵軸之間分別設置有第一油封和第二油封。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機械密封結構更加合理,其安裝簡便、密封性能更好,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能,能夠適用于腐蝕性流體工況,同時又能夠克服普通金屬離心泵的缺陷,保證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3]圖2是圖1的A部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14]在圖中:1-泵體;2_葉輪螺帽;3_葉輪;4_泵蓋;5_機械密封機構;6_機封壓蓋;7-擋水圈;8_軸承前蓋;9_第一油封;10-第一軸承;11-軸承架;12_泵軸;13-第二油封;14-第二軸承;15-軸承后蓋;16_彈費;17_套筒;18_壓環;19_軸套;20_機封靜環;21_機封動環;22_動環座。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
[0016]如圖1、圖2所示,一種金屬臥式離心泵,包括泵體1、設置于泵體I中部空腔的前半部分內的葉輪3、設置于泵體I的中部空腔的后半部分內的圓筒狀的泵蓋4、設置于泵蓋4的中部空腔內的機械密封機構5、通過螺栓連接于泵蓋4后端的機封壓蓋6、通過螺栓連接于泵體I的后端開口處的外壓蓋及穿過機封壓蓋6和泵蓋4向前與葉輪3連接的泵軸12,機械密封機構5包括套筒17、彈簧16、壓環18、機封靜環20、機封動環21及動環座22,套筒17固定連接于泵蓋4的中部空腔內,彈簧16、壓環18、機封靜環20從后到前依次設置于套筒17的中部空腔內,彈簧16套設于泵軸12上,彈簧16的后端抵頂機封壓蓋6,彈簧16的前端抵頂壓環18,壓環18、機封靜環20均套設于泵軸12的軸套19上,動環座22設置于泵軸12的前端部,機封動環21設置于該動環座22向后開口的空腔內,機封動環21套設于泵軸12的軸套19上,機封動環21的后端面與機封靜環20的前端面相互接觸并密封配合。
[0017]機封靜環20為無壓燒結碳化硅機封靜環20,機封動環21為無壓燒結碳化硅機封動環21,無壓燒結碳化硅更加耐磨,耐腐蝕更加優越,能是本實用新型滿足各類惡劣工況的使用要求。
[0018]泵蓋4與機封壓蓋6之間在該泵蓋4的中部空腔的后端周緣形成環形凹槽,套筒17的后端部設置有環形沿,該環形沿被壓緊在泵蓋4與機封壓蓋6之間的環形凹槽內。
[0019]泵蓋4的外圓周設置有環形凸沿,泵體I的后端開口的周緣設置有從該泵體I的后端面向內延伸的環形槽,外壓蓋的前端設置有環形壓緊沿,泵蓋4的環形凸沿被壓緊在環形槽與環形壓緊沿之間,通過該配合方式將泵蓋4固定,使得安裝更加方便。
[0020]本實用新型還包括軸承架11,外壓蓋一體成型于該軸承架11的前端。該結構更加穩固,能夠有效保證設備的連接可靠性及密封性能。
[0021]軸承架11設置有從前端面向內延伸的軸承室,軸承箱還設置有從后端面向內延伸的軸承室,兩個軸承室內分別均設置有第一軸承10和第二軸承14,軸承箱的前端面及后端面分別蓋設有軸承前蓋8和軸承后蓋15,泵軸12的中段穿設于該軸承箱內,兩個軸承蓋與泵軸12之間分別設置有第一油封9和第二油封13。泵軸12在軸承前蓋8與機封壓蓋6之間套設有擋水圈7。
[0022]安裝時,先安裝泵蓋4、機封壓蓋6、機械密封機構5,再通過葉輪螺帽2將葉輪3安裝到泵軸12的前端,上緊葉輪螺帽2的同時,壓緊機械密封機構5,使機封處于工作狀態,起到密封作用,最后將裝好的葉輪3、泵蓋4、機封壓蓋6、機械密封機構5放入泵體I的中部空腔內,并連接外壓蓋。本實用新型具有易于安裝的優點。工作時,彈簧16能夠更好的控制機封壓縮情況,從而提高機封性能。
[0023]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內容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的簡單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均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金屬臥式離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臥式離心泵包括泵體、設置于泵體中部空腔的前半部分內的葉輪、設置于泵體的中部空腔的后半部分內的圓筒狀的泵蓋、設置于泵蓋的中部空腔內的機械密封機構、通過螺栓連接于泵蓋后端的機封壓蓋、通過螺栓連接于所述泵體的后端開口處的外壓蓋及穿過機封壓蓋和泵蓋向前與所述葉輪連接的泵軸,所述機械密封機構包括套筒、彈簧、壓環、機封靜環、機封動環及動環座,所述套筒固定連接于所述泵蓋的中部空腔內,所述彈簧、所述壓環、所述機封靜環從后到前依次設置于所述套筒的中部空腔內,所述彈簧套設于所述泵軸上,所述彈簧的后端抵頂所述機封壓蓋,所述彈簧的前端抵頂所述壓環,所述壓環、所述機封靜環均套設于泵軸的軸套上,所述動環座設置于所述泵軸的前端部,所述機封動環設置于該動環座向后開口的空腔內,機封動環套設于泵軸的軸套上,所述機封動環的后端面與所述機封靜環的前端面相互接觸并密封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臥式離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機封靜環為無壓燒結碳化硅機封靜環,所述機封動環為無壓燒結碳化硅機封動環。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屬臥式離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蓋與所述機封壓蓋之間在該泵蓋的中部空腔的后端周緣形成環形凹槽,所述套筒的后端部設置有環形沿,該環形沿被壓緊在所述泵蓋與所述機封壓蓋之間的環形凹槽內。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屬臥式離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蓋的外圓周設置有環形凸沿,所述泵體的后端開口的周緣設置有從該泵體的后端面向內延伸的環形槽,所述外壓蓋的前端設置有環形壓緊沿,所述泵蓋的環形凸沿被壓緊在所述環形槽與所述環形壓緊沿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金屬臥式離心泵,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軸承架,所述外壓蓋一體成型于該軸承架的前端。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金屬臥式離心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架設置有從前端面向內延伸的軸承室,軸承箱還設置有從后端面向內延伸的軸承室,兩個軸承室內分別均設置有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軸承箱的前端面及后端面分別蓋設有軸承前蓋和軸承后蓋,所述泵軸的中段穿設于該軸承箱內,兩個軸承蓋與所述泵軸之間分別設置有第一油封和第二油封。
【專利摘要】一種金屬臥式離心泵,包括泵體、葉輪、圓筒狀的泵蓋、設置于泵蓋的中部空腔內的機械密封機構、連接于泵蓋后端的機封壓蓋、連接于泵體的后端開口處的外壓蓋及與葉輪連接的泵軸,機械密封機構包括套筒、彈簧、壓環、機封靜環、機封動環及動環座,套筒固定連接于泵蓋的中部空腔內,彈簧、壓環、機封靜環從后到前依次設置于套筒的中部空腔內,彈簧套設于泵軸上,彈簧的后端抵頂機封壓蓋,壓環、機封靜環均套設于泵軸的軸套上,動環座設置于泵軸的前端部,機封動環設置于該動環座向后開口的空腔內,機封動環套設于泵軸的軸套上,機封動環與機封靜環相互密封配合。本實用新型密封性能更好,耐腐蝕性好,能夠適用于腐蝕性流體工況,使用壽命更長。
【IPC分類】F04D1-00, F04D29-08, F04D29-056
【公開號】CN204476840
【申請號】CN201520089571
【發明人】葛建芬, 葛俊
【申請人】百鴻國際機械(上海)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7月15日
【申請日】2015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