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燃燒系統,尤其涉及一種開工燒嘴。
背景技術:
1、氣流床氣化工藝作為一次能源清潔高效轉化的核心技術,因操作壓力高、氣化規模大等優勢成為氣化技術主要發展方向。其過程中,原料和氣化劑經工藝燒嘴輸送至氣化爐,經點火引燃后發生反應。傳統氣化裝置點火分三階段:先點燃點火燒嘴,再引燃開工燒嘴,待氣化爐達高溫高壓狀態后通過工藝燒嘴投入原料,流程復雜,介質壓力波動易影響運行甚至引發事故。一體化開工燒嘴設計通過拓寬負荷調節比,將點火和開工階段集成,三級點火變為兩級,簡化啟動流程并提升燃燒穩定性,如今對開工燒嘴在延長壽命、減少檢修次數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開工燒嘴,旨在確保即使在開工燒嘴的出口背壓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不同負荷下的燃料介質和氧化介質均能保持一定的出口流速,避免火焰后縮導致燒嘴頭部燒損。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申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開工燒嘴,包括由外至內同軸布置的第一燒嘴和第二燒嘴,所述第一燒嘴與所述第二燒嘴之間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內流通有第一介質;
3、所述第二燒嘴開設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與所述第一通道間隔設置,且所述第二通道內流通有第二介質;
4、其中,所述第一介質從所述第一通道內音速噴出后,對從所述第二通道內噴出的所述第二介質進行霧化并與所述第二介質充分混合。
5、可選地,還包括高能點火器,所述第二燒嘴套設于所述高能點火器外部,并與所述高能點火器同軸布置;
6、所述第二燒嘴與所述高能點火器之間形成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內流通有第三介質;
7、其中,所述第三介質從所述第三通道內噴出后,預先對從所述第二通道內噴出的所述第二介質進行一次霧化。
8、可選地,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相連通的第一連通段和第二連通段,所述第二連通段遠離所述第一連通段的一端朝向靠近所述第三通道的方向傾斜設置。
9、可選地,所述第一燒嘴具有第一出口;
10、所述第二燒嘴包括相連的本體部和錐面部,所述錐面部朝向所述第一出口設置;
11、所述錐面部的外周面開設有多個通槽,所述錐面部與所述第一燒嘴的內壁貼合,以蓋封所述通槽的槽口,并形成所述第二連通段。
12、可選地,所述錐面部的錐角c,滿足15°≤c≤45°。
13、可選地,所述錐面部上所述通槽的旋流角度為0~60°。
14、可選地,所述第二通道包括相連通的第三連通段和第四連通段,所述第四連通段遠離所述第三連通段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出口,且所述第三連通段、所述第四連通段及所述第一出口連通。
15、可選地,所述錐面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第四連通段之間具有夾角。
16、可選地,所述第二連通段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四連通段的延伸方向相交設置。
17、可選地,所述第二燒嘴內壁呈文丘里管結構。
18、可選地,所述第二通道具有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出口與所述第四連通段連通,所述第二出口位于所述文丘里管結構上或者所述錐面部在軸向上背離所述本體部的端面上。
19、可選地,所述第二燒嘴內壁呈直通結構;
20、所述第二通道具有第二出口,所述第二出口與所述第四連通段連通,所述第二出口位于所述錐面部在軸向上背離所述本體部的端面上。
21、可選地,所述第四連通段與所述高能點火器的中軸線a之間的夾角α,滿足0°≤α≤30°。
22、可選地,所述第二燒嘴還包括由內至外同軸布置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與所述高能點火器之間形成第一直線段,所述第一直線段與所述第三通道連通,以使通入所述第三介質;所述第一套管與所述第二套管之間形成第二直線段,所述第二直線段與所述第三連通段連通,以使通入所述第二介質;所述第二套管與所述第一燒嘴之間形成第三直線段,所述第三直線段與所述第一連通段連通,以使通入所述第一介質。
23、可選地,所述第二燒嘴還包括安裝座,所述安裝座設置于所述本體部遠離所述錐面部的一側,且所述安裝座遠離所述本體部的一側與所述第一套管及所述第二套管密封連接;
24、所述安裝座具有多個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分別與所述第二直線段及所述第三連通段連通。
25、可選地,所述第一燒嘴具有冷卻流道,至少部分所述冷卻流道沿所述高能點火器的軸向延伸設置。
26、本申請實施例的開工燒嘴中,通過上述技術方案,該開工燒嘴包括由外至內同軸布置的第一燒嘴和第二燒嘴,其中,第一燒嘴與第二燒嘴之間形成第一通道,第一通道內流通有第一介質;第二燒嘴開設有第二通道,第二通道與第一通道間隔設置,且第二通道內流通有第二介質;具體地,第一介質從第一通道內音速噴出后,對從第二通道內噴出的第二介質進行霧化并與第二介質充分混合;也就是,本申請通過音速噴出的第一介質對第二介質進行霧化且與第二介質能夠充分混合,確保即使在開工燒嘴的出口背壓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不同負荷下的燃料介質和氧化介質均能保持一定的出口流速,避免火焰后縮導致燒嘴頭部燒損。
27、本申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1.一種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至內同軸布置的第一燒嘴(100)和第二燒嘴(200),所述第一燒嘴(100)與所述第二燒嘴(200)之間形成第一通道(500),所述第一通道(500)內流通有第一介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高能點火器(300),所述第二燒嘴(200)套設于所述高能點火器(300)外部,并與所述高能點火器(300)同軸布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500)包括相連通的第一連通段(510)和第二連通段(520),所述第二連通段(520)遠離所述第一連通段(510)的一端朝向靠近所述第三通道(400)的方向傾斜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燒嘴(100)具有第一出口(110);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錐面部(230)的錐角c,滿足15°≤c≤45°。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錐面部(230)上所述通槽(231)的旋流角度為0~60°。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210)包括相連通的第三連通段(211)和第四連通段(212),所述第四連通段(212)遠離所述第三連通段(211)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出口(110),且所述第三連通段(211)、所述第四連通段(212)及所述第一出口(110)連通。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錐面部(230)的外周面與所述第四連通段(212)之間具有夾角。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通段(520)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四連通段(212)的延伸方向相交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燒嘴(200)內壁呈文丘里管結構。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210)具有第二出口(213),所述第二出口(213)與所述第四連通段(212)連通,所述第二出口(213)位于所述文丘里管結構上或者所述錐面部(230)在軸向上背離所述本體部(220)的端面上。
12.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燒嘴(200)內壁呈直通結構;
13.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連通段(212)與所述高能點火器(300)的中軸線a之間的夾角α,滿足0°≤α≤30°。
14.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燒嘴(200)還包括由內至外同軸布置的第一套管(240)和第二套管(250),所述第一套管(240)與所述高能點火器(300)之間形成第一直線段(600),所述第一直線段(600)與所述第三通道(400)連通,以使通入所述第三介質;所述第一套管(240)與所述第二套管(250)之間形成第二直線段(700),所述第二直線段(700)與所述第三連通段(211)連通,以使通入所述第二介質;所述第二套管(250)與所述第一燒嘴(100)之間形成第三直線段(800),所述第三直線段(800)與所述第一連通段(510)連通,以使通入所述第一介質。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燒嘴(200)還包括安裝座(280),所述安裝座(280)設置于所述本體部(220)遠離所述錐面部(230)的一側,且所述安裝座(280)遠離所述本體部(220)的一側與所述第一套管(240)及所述第二套管(250)密封連接;
1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開工燒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燒嘴(100)具有冷卻流道(120),至少部分所述冷卻流道(120)沿所述高能點火器(300)的軸向延伸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