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燃燒器,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火蓋組件、燃燒器和灶具。
背景技術:
1、在燃氣設備中,火蓋承載主要燃火功能,基于目前火蓋上火孔的分布方式,火焰的燃燒效率較低,造成一氧化碳的排放量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旨在解決現有技術或相關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
2、有鑒于此,第一方面,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火蓋組件,包括:火蓋,火蓋上設有進氣口和內腔,進氣口與內腔相連通;多個排氣部,與火蓋相連接,多個排氣部沿火蓋的周向分布,沿火蓋的周向,排氣部的側部與火蓋之間形成火孔,火孔與內腔相連通;導流部,與火蓋相連接,相鄰兩個排氣部之間設有導流部,導流部與火孔相對設置。
3、燃氣和空氣的混合氣流可以通過進氣口進入內腔內,排氣部和火蓋之間設置火孔,內腔中的氣流可以通過火孔排出,混合氣流被點燃時,可以在火孔位置形成火焰。
4、沿火蓋的周向,火孔設置在排氣部的側部,從而可以在火蓋組件上形成旋流火焰,旋流火焰的燃燒效率較高,可以降低一氧化碳的排放量。
5、在火蓋上設置有導流部,導流部與火孔相對設置,即,導流部與火孔成對出現,因此,火孔排出的氣流能夠經過導流部,導流部用于將火孔排出的氣流向遠離火蓋的方向導流。
6、在對火蓋組件使用時,導流部能夠對火蓋組件上產生火焰進行導流,通過設置導流部與火孔相對,可以增加火焰剛度,避免火焰貼壁燃燒,在此情況下,可降低火焰向火蓋傳導的熱量,從而使得火焰的大部分熱量可用于對烹飪器具進行加熱,從而有利于提高火蓋組件的加熱效率。
7、另外,根據本發明提供的上述技術方案中的火蓋組件,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
8、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可選地,排氣部的第一端與火蓋連接;排氣部的第二端的延伸方向與火蓋的夾角為α1,導流部中朝向火孔的一側與火蓋的夾角為α2,滿足α1≤α2。
9、排氣部的第二端的延伸方向與火蓋之間設置有夾角,使得火孔為側部出氣的形式。
10、需要說明的是,當排氣部為直板形結構時,設定排氣部的第一端至排氣部的第二端為排氣部的寬度方向,則排氣部的第二端的延伸方向與排氣部的寬度方向同向。當排氣部整體為曲形結構,或者排氣部的第二端為曲形結構的一部分時,排氣部的第二端的切線方向就是排氣部的第二端的延伸方向。
11、為了便于說明,將排氣部的第二端的延伸方向與火蓋夾角命名為第一夾角,將導流部中朝向火孔的一側與火蓋的夾角命名為第二夾角。由于第二夾角大于或等于第一夾角,因此導流部的第一側的傾角與排氣部的第二端的傾角相等,或者,導流部的第二側傾角大于排氣部的第二端的傾角,因此,導流部能夠將火焰向遠離火蓋的方向引導。
12、示例性地,第一夾角為30°,如果第二夾角小于30°,例如,第二夾角為20°,由于第二夾角較小,導流部不能有效將火焰向遠離火蓋的方向引導,而造成一部分火焰的高度較低,不能有效的解決貼壁燃燒的問題。因此,設置第二夾角大于或等于第一夾角,能夠有效防止火焰貼壁燃燒,提高火蓋組件的加熱效率。
13、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可選地,導流部的長度方向與排氣部的長度方向相同。
14、火蓋具有軸線,導流部的第一側朝向軸線,導流部的第二側背離軸線,因此,導流部的第一側至導流部的第二側為導流部的長度方向。同理,排氣部的第一側朝向軸線,排氣部的第二側背離軸線,排氣部的第一側至排氣部的第二側為排氣部的長度方向。
15、導流部的長度方向與排氣部的長度方向同向設置,因此,在排氣部的延伸方向上,排氣部的一側均設置有導流部,使得火孔處燃燒的火焰能夠對排氣部進行有效導流。
16、在一種可能的應用中,導流部的長度大于或等于排氣部的長度。
17、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可選地,由排氣部的第一端至排氣部的第二端,排氣部與火蓋的間距增大。
18、排氣部的第一端至排氣部的第二端,排氣部與火蓋的間距逐漸增大,氣流能夠順暢地排出火孔。通過改變排氣部相較于火蓋的傾角,可以改變燃氣的排出方向,由于排氣部與火蓋的間距逐漸增大,因此可以設置排氣部相較于火蓋的斜率不變,進而可以方便確定氣流的排出方向。
19、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可選地,導流部包括:凸起,凸起的第一側朝向火孔,凸起的第二側與火蓋之間設有夾角。
20、凸起的第一側朝向火孔,凸起的第二側背離火孔,凸起的第一側能夠對火焰進行導流,防止火焰貼壁燃燒。
21、在相鄰兩個排氣部中,其中一個排氣部位于凸起的第一側,另一個排氣部位于凸起的第二側,由于凸起的第二側與火蓋之間設置有夾角,因此,在凸起的第二側和另一個排氣部之間會形成渦流空間,火蓋組件上產生火焰時,渦流空間內會產生渦流,通過上述方式,有利于穩定火焰的根部,從而促進狹小空間的燃燒,降低火焰高低,由此可減小烹飪器具的底部與火孔的距離,有利于提高能效。
22、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可選地,凸起的第一側相較于火蓋的斜率等于排氣部的斜率。
23、凸起的第一側朝向火孔,凸起的第一側相較于火蓋的傾斜角度與排氣部相較于火蓋的傾斜角度相等,因此,排氣部不易改變氣流的流出方向,也就不會對火焰造成“彎折”的現象,從而有利于提高火焰的燃燒穩定性。
24、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可選地,排氣部包括:第一排氣部,第一排氣部的第一端與火蓋相連接;第二排氣部,第二排氣部的第一端與第一排氣部的第二端相連接,第二排氣部相對第一排氣部向火蓋彎折。
25、第一排氣部與火蓋相連接,第二排氣部與第一排氣部相連接,且第一排氣部位于火蓋和第二排氣部之間。第二排氣部相較于第一排氣部向火蓋彎折,第二排氣部決定氣流的導出方向。第一排氣部可以垂直于火蓋延伸,或者,第一排氣部與火蓋組件具有較小的夾角,第一排氣部向遠離火蓋的方向延伸,避免出現第一排氣部的傾角較大而與其它結構產生干涉的問題,當第一排氣部的延伸長度已經足夠對其它結構進行避讓時,設置第二排氣部相較于第一排氣部彎折,從而改變氣流的導出方向。
26、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可選地,火蓋的一部分彎折后形成導流部,以使排氣部和導流部之間形成火孔。
27、在火蓋上設置有通孔,通孔與內腔相連通,內腔中的氣流通過通孔排出,然后再流動至火孔向外排放。在通孔的所在位置設置有導流部,所以,對火蓋進行加工時,可以由內側向外側進行沖壓,使火蓋的一部分彎折,形成導流部,通過上述,可以提高對導流部的加工便利性。
28、由內腔排出的氣流現在第一排氣部和導流部之間流動,然后通過第二排氣部和導流部之間的火孔排出。
29、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可選地,導流部的第一端與火蓋相連接,導流部的第二端與火蓋的間距為l1,第一排氣部的第二端與火蓋的間距為l2,l2>l1。
30、第一排氣部的第二端與火蓋的間距較大,導流部的第二端與火蓋的間距較小,因此,第一排氣部的延伸長度已經足夠對導流部進行避讓時,在此情況下,第二排氣部即使相較于第一排氣部彎折,第二排氣部也不會與導流部產生干涉,從而保證氣流的排出穩定性,進而提高燃燒穩定性。
31、設置第二排氣部相較于第一排氣部彎折,從而改變氣流的導出方向。
32、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可選地,火蓋具有頂壁和底壁,頂壁上設有傾斜面,排氣部設于傾斜面上;火蓋具有軸線,由傾斜面中背離軸線的一側至朝向軸線的一側,傾斜面與底壁的間距減小。
33、傾斜面向軸線傾斜,因此多個第一火孔所形成的火焰為內聚式旋流火焰,從側面看火焰內聚,從頂上向下看,火焰旋轉上升,該結構的最大優點是熱量集中,能效較高,可極大提升熱效率。
34、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可選地,火蓋組件包括不銹鋼火蓋組件。
35、火蓋組件是由不銹鋼材料制成,具體為薄不銹鋼,整體材料使用少,且為冷處理材料,在對火蓋組件加工過程中,碳排放量較小,符合全球碳排放的發展趨勢。
36、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可選地,火蓋組件包括環形火蓋組件。
37、火蓋組件為環形結構,因此多個火孔呈環形均呈環形分布。而且,由于火蓋組件為環形,從而可以在火蓋組件的中部形成補氣通道,在氣流通過火孔噴出時,在氣流的帶動下,補氣通道內的氣體會開始流動,形成補氣氣流,外部氣體逐漸流入補氣通道內,使得補氣氣流能夠對火孔排出的氣流進行補氣,為燃燒提供充足的氧化劑。通過在火蓋組件上設置補氣通道,能夠避免出現燃燒不充分的問題發生,提高燃氣的燃燒充分性。
38、第二方面,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燃燒器,包括:進氣組件,進氣組件設有進氣通道;如第一方面中的火蓋組件,火蓋組件與進氣組件相連接,進氣口與進氣通道相連通。
39、進氣組件用于連接燃氣供氣端,燃氣供氣端的燃氣通過進氣通道流向火蓋,火蓋上的進氣口與進氣通道相連通,因此燃氣和空氣的混合氣流可以通過進氣口進入內腔內,火蓋上設置多個火孔,內腔中的氣流可以通過火孔排出,混合氣流被點燃時,在火孔位置形成火焰。
40、在一些技術方案中,可選地,進氣組件包括:固定座;噴嘴,與固定座相連接;引流管,與固定座相連接,引流管設有引流入口、進氣通道和引流出口,引流入口和引流出口與進氣通道相連通,沿引流管的長度方向,噴嘴和引流入口間隔設置。
41、噴嘴安裝在固定座上,固定座內設置有流道,流道與噴嘴相連通,燃氣供氣端的燃氣通過流道流向噴嘴,噴嘴朝向引流入口噴射燃氣,噴嘴正對著引流入口,同時保證噴嘴與引流入口之間有一定間隙,在燃氣朝向引流入口噴射燃氣時,由于噴嘴和引流入口間隔設置,燃氣能夠帶動外部氣體流入進氣通道內,使得燃氣和外部氣體形成的混合氣體能夠一起流入進氣通道內,實現補氣的功能。
42、第三方面,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灶具,包括:如第二方面中的燃燒器。
43、本發明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發明的實踐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