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移動通信設備光學器件,尤其涉及基于micro?led的多光譜手機閃光燈。
背景技術:
1、隨著移動終端攝像技術的快速發展,手機閃光燈作為暗光環境下成像的核心輔助器件,其性能直接影響拍攝效果與用戶體驗。傳統手機閃光燈主要依賴白光led光源,雖在基礎補光場景中實現了普及應用,但面對近年來興起的ar/vr交互、高精度人像攝影、生物光譜檢測、低光環境多模態成像等新興需求,其技術局限性逐漸凸顯。
2、1、現有技術缺陷
3、1)色溫單一性:傳統手機閃光燈多采用白光led(色溫5500k±200k),在暗光環境下易產生過曝或色彩失真(如人像膚色還原差)。
4、2)能耗問題:白光led峰值功率可達2w,導致手機續航顯著下降。
5、3)功能局限性:無法支持多光譜成像(如紅外補光、uv防偽檢測)等新興需求。
6、2、micro?led技術進展
7、1)尺寸與效率:當前micro?led芯片尺寸已縮小至3-5μm,內量子效率超80%。
8、2)集成挑戰:巨量轉移良率(<90%)與熱管理仍是量產瓶頸。
9、3)多光譜應用:華為、長虹等企業已布局rgb?micro?led顯示與光效優化技術。
10、因此,針對以上問題和micro?led的技術優勢,本發明提供一種集成多光譜光源與光纖合束的手機閃光燈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基于micro?led的多光譜手機閃光燈,解決了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2、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更具體的說是基于micro?led的多光譜手機閃光燈,包括:
3、多光譜micro?led陣列:
4、垂直堆疊可見光的micro?led,像素尺寸10×10μm2;nuv層:橫向排列的algan基近紫外led(385nm),用于激發熒光材料或生物檢測;光學層:納米柱狀透鏡陣列(周期2μm)實現光束準直與光譜混合。
5、驅動電路:
6、時分復用控制器:通過fpga實現紫外,可見光和近紅外通道的動態切換(周期<1ms);自適應調光算法:基于環境光強度與場景識別(如人像、夜景)調整光譜權重。
7、基于micro?led的多光譜手機閃光燈的工作原理:
8、1)單次觸發模式:紫外,可見光和近紅外micro?led同步激發,生成高顯色性白光(cri>95);
9、2)多光譜分離模式:獨立控制多波長光通道,支持ar特效渲染或光譜分析(如檢測票據防偽標記)。
10、更進一步的,創新點:
11、1)光譜可調性:通過堆疊結構與驅動算法實現16種預設光譜模式;
12、2)低功耗設計:nuv芯片采用脈沖驅動(占空比<10%),整體功耗較傳統方案降低40%;
13、3)緊湊封裝:采用硅基轉印技術,陣列厚度壓縮至0.3mm。
14、本發明基于micro?led的多光譜手機閃光燈的有益效果為:
15、(1)、本發明通過設置通過多光譜micro?led陣列、動態驅動電路與智能場景適配算法,解決了傳統閃光燈的技術瓶頸,可廣泛應用于ar/vr、人像攝影、低光拍攝等場景,兼具高性能與低功耗優勢,適配手機等移動終端的集成需求。
1.基于micro?led的多光譜手機閃光燈,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icro?led的多光譜手機閃光燈,其特征在于:所述rgbmicro?led采用ingan/gan多量子阱結構,nuv?micro?led采用algan/gan超晶格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icro?led的多光譜手機閃光燈,其特征在于:所述納米透鏡陣列通過納米壓印技術在sio2層上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icro?led的多光譜手機閃光燈,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電路集成自適應調光算法,根據環境光傳感器數據動態調整光譜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