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穿戴設備,特別涉及一種可拆卸結構及穿戴設備。
背景技術:
1、目前市場上存在一類智能手表,該類智能手表的手表主機能夠相對于底座翻轉和旋轉,且手表主機與底座可拆卸分離。目前手表主機與底座的拆分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通過按壓按鈕,解除手表主機與底座的卡接后便可將手表主體拔出,當需要組裝時,通過按壓手表主機便可完成手表主機與底座的卡接;第二種是手表主機與底座通過滑槽和滑軌卡接,通過滑軌在滑槽中的滑出與滑入便可完成手表主機與底座的卡接;第三種是手表主機相對于底座沿預設方向旋轉便可解除手表主機與底座的卡接,當需要組裝時,手表主機需相對于底座沿前述預設方向的反向旋轉。上述第一、第三種手表主機與底座的組裝拆分方式存在以下缺點:組裝拆分操作復雜繁瑣,不符合用戶操作習慣,用戶體驗差,且手表主機與底座卡接部位或卡接組件的構造復雜,不易加工生產;上述第二種手表主機與底座的組裝拆分方式存在以下缺點:組裝拆分操作復雜繁瑣,不符合用戶操作習慣,手表主機與底座卡接后易發(fā)生脫落,導致手表主機丟失,嚴重影響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技術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可拆卸結構及穿戴設備,設計巧妙、結構簡單,主殼體與底座卡接穩(wěn)定,主殼體不易丟失,主殼體與底座易于組裝和拆分,符合用戶操作習慣,提升了用戶體驗,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2、一種可拆卸結構,包括主殼體、底座和鎖止組件;
3、所述底座設有卡槽、第一斜面和限位塊,所述卡槽和所述第一斜面相鄰設置,所述限位塊滑動連接于所述底座且可復位;
4、所述鎖止組件設于所述主殼體一端的底側,所述鎖止組件包括第一安裝位、鎖扣件,所述鎖扣件包括鎖舌部和連接部,所述鎖舌部設有第二斜面和第三斜面,所述第二斜面與所述第一斜面適配;所述連接部安裝于所述第一安裝位;所述鎖舌部受到抵推時,所述鎖舌部能夠向靠近所述第一安裝位的方向收縮,撤除抵推時,所述鎖舌部凸露出所述第一安裝位;
5、鎖止狀態(tài),所述鎖舌部凸露出所述第一安裝位,且卡接于所述卡槽,使得所述主殼體卡接于所述底座;
6、解鎖過程,平推所述主殼體,驅使所述鎖舌部逐漸滑出所述卡槽,同時所述第二斜面與所述第一斜面相互擠壓,且所述鎖止組件或所述主殼體抵推所述限位塊移動,所述鎖舌部受到擠壓后逐漸向靠近所述第一安裝位的方向收縮,當所述鎖舌部完全滑出所述卡槽時即可將所述主殼體拔出,使得所述主殼體與所述底座分離,所述主殼體拔出后,所述限位塊復位,所述鎖舌部凸露出所述第一安裝位;
7、鎖止過程,下壓所述主殼體,驅使所述第三斜面與所述卡槽的邊緣相互擠壓,所述鎖舌部受到擠壓后逐漸向靠近所述第一安裝位的方向收縮,當所述鎖舌部收縮預設距離后便進入所述卡槽,所述鎖舌部進入所述卡槽后便凸露出所述第一安裝位,使得所述鎖舌部卡接于所述卡槽中。
8、通過平推主殼體,使鎖舌部滑出卡槽后,再將主殼體向遠離底座的方向提起(拔出),便可完成主殼體與底座的拆分;當需要將主殼體與底座組裝在一起時,在主殼體與底座對位后,只需將主殼體向靠近底座的方向按壓,便可完成主殼體與底座的卡接,這種主殼體與底座組裝和拆分的方式操作簡單,符合用戶操作習慣,且底座上的卡接結構(比如卡槽、第一斜面)和卡接組件(比如限位塊)及主殼體上的鎖止組件整體占用體積小;本技術中第一斜面、第二斜面、第三斜面均起到了導向作用,利于鎖舌部在受到抵推時向靠近第一安裝位的方向收縮,提升了主殼體與底座拆分和組裝(裝配)的順暢性。
9、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底座還設有第二安裝位和第一限位齒,所述第一限位齒活動安裝于所述第二安裝位且可復位,所述第一限位齒受到抵推時,所述第一限位齒能夠向靠近所述第二安裝位的方向收縮,撤除抵推時,所述第一限位齒凸露出所述第二安裝位;所述限位塊一側設有第二限位齒;解鎖過程包括第一行程和第二行程;
10、鎖止狀態(tài)時,所述第二限位齒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齒靠近所述卡槽的一側;
11、第一行程中,所述第二限位齒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齒靠近所述卡槽的一側,所述鎖止組件或所述主殼體抵推所述限位塊移動,所述限位塊驅使所述第二限位齒抵推所述第一限位齒移動,平推所述主殼體時所受的阻力逐漸增加;
12、第二行程中,所述第二限位齒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齒遠離所述卡槽的一側,平推所述主殼體時不再受到所述第一限位齒的阻力;由第一行程進入第二行程時,平推所述主殼體所受的阻力值會發(fā)生突變。
13、通過設置第一限位齒和第二限位齒,當?shù)诙尬积X位于第一限位齒靠近卡槽的一側時,平推主殼體時會因為第一限位齒與第二限位齒的相互抵推而使得平推所需的力逐漸變大。而當?shù)诙尬积X進入到第二行程,也就是說當?shù)诙尬积X位于第一限位齒遠離卡槽的一側時,第一限位齒不再對平推主殼體形成阻礙,相比于在第一行程中平推主殼體所需的最大推力,在第二行程中平推主殼體所需的推力會明顯變小,這就會導致由第一行程進入第二行程的時,推力大小會發(fā)生突變(突然變小),手感明顯,這種突變的推力用于提醒用戶:主殼體已經(jīng)平推到位了,可以拔出(提出)主殼體了,可防止提前進行拔出操作,造成結構和組件損壞,進一步提升了用戶體驗。
1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裝位中設有第一彈性件,所述連接部滑動安裝于所述第一安裝位,所述連接部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彈性件,另一端與所述鎖舌部連接,所述鎖舌部受到抵推時所述第一彈性件產生彈性變形,撤除抵推時,所述第一彈性件驅使所述鎖扣件的所述鎖舌部復位。
15、通過第一彈性件實現(xiàn)連接部的滑動和鎖舌部的可復位功能,相比于不設置第一彈性件,而由鎖扣件自身提供變形恢復力而言,第一彈性件的設置可提供穩(wěn)定的恢復力以驅使鎖舌部復位,同時第一彈性件的設置可降低鎖扣件的選材和制作難度。
16、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彈性件為彈簧。彈簧易于在市場上獲取,且易于安裝,并且彈簧經(jīng)久耐用,彈力不易衰減,可提供穩(wěn)定的恢復力。
17、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卡槽的邊緣位置設有第四斜面;鎖止過程中,下壓所述主殼體,所述第三斜面與所述第四斜面相互擠壓,所述第四斜面抵推所述鎖舌部逐漸向靠近所述第一安裝位的方向收縮。
18、通過設置第四斜面,在組裝主殼體與底座時,第三斜面可與第四斜面相互擠壓,第四斜面起到導向作用,減少組裝過程中卡滯的風險,提升組裝的順暢度,提升用戶操作體驗。
19、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塊包括限位部、滑動部和凸耳部,所述限位部兩端且同側均設有滑動部,所述第二限位齒設于所述限位部,兩個所述滑動部均設有所述凸耳部,所述凸耳部位于所述滑動部遠離所述限位部的一端且位于所述滑動部的一側,兩個所述凸耳部分別位于兩個所述滑動部相互背離的兩個側面;所述底座設有安裝槽,所述安裝槽中設有第二彈性件,第二彈性件一端抵接所述安裝槽的槽壁,另一端抵接所述凸耳部,所述第二彈性件為所述限位塊的復位提供恢復力。限位塊上限位部、滑動部和凸耳部的設計形式可減小底座上的卡接結構(比如卡槽、第一斜面)、限位塊及安裝槽整體占用的體積小,進而減小了對主殼體空間的擠占,使得主殼體內可容納更多元器件或組件。
2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凸耳部和所述安裝槽均設有位置對應的安裝柱,所述第二彈性件的兩端分別套設于對應的所述安裝柱的外周,以防止第二彈性件偏移。
21、通過設置安裝柱,可對第二彈性件進行固定,使得第二彈性件不易發(fā)生位置偏移,甚至從安裝槽中脫落。
2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還包括轉軸組件,所述轉軸組件包括第一轉動軸和第二轉動軸,所述第一轉動軸與所述第二轉動軸相互垂直,所述主殼體與所述轉軸組件轉動連接,所述鎖止組件設于所述轉軸組件遠離所述主殼體的一側,以使所述主殼體與所述底座卡接時能夠相對于所述底座旋轉和翻轉。
23、通過設置轉軸組件,使得主殼體與底座卡接時能夠相對于底座旋轉和翻轉,可滿足用戶的多場景需求(比如視屏通話、前后攝像等),提升了用戶使用體驗。
2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轉軸組件包括轉軸支座、第一銷軸、預緊彈簧、錐形擋圈,所述第一銷軸穿設于所述第一安裝位和所述轉軸支座,所述第一銷軸遠離所述第一安裝位的一端卡設有所述錐形擋圈,所述預緊彈簧套設于所述第一銷軸外并位于所述轉軸支座與所述錐形擋圈之間,所述主殼體轉動連接于所述轉軸支座的兩端。
25、轉軸組件中通過設置預緊彈簧,可使得轉軸組件中各部件緊密抵接,提升轉軸組件的整體性,避免各部件出現(xiàn)松動,影響用戶使用體驗。
26、另一方面,本技術提供一種穿戴設備,包括前述的可拆卸結構。
27、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可拆卸結構及穿戴設備,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的至少一種:
28、1、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可拆卸結構,通過平推主殼體,使鎖舌部滑出卡槽后,再將主殼體向遠離底座的方向提起(拔出),便可完成主殼體與底座的拆分;當需要將主殼體與底座組裝在一起時,在主殼體與底座對位后,只需將主殼體向靠近底座的方向按壓,便可完成主殼體與底座的卡接,這種主殼體與底座組裝和拆分的方式操作簡單,符合用戶操作習慣,且底座上的卡接結構(比如卡槽、第一斜面)和卡接組件(比如限位塊)及主殼體上的鎖止組件整體占用體積小;本技術中第一斜面、第二斜面、第三斜面均起到了導向作用,利于鎖舌部在受到抵推時向靠近第一安裝位的方向收縮,提升了主殼體與底座拆分和組裝(裝配)的順暢性;
29、2、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可拆卸結構,通過設置第一限位齒和第二限位齒,當?shù)诙尬积X位于第一限位齒靠近卡槽的一側時,平推主殼體時會因為第一限位齒與第二限位齒的相互抵推而使得平推所需的力逐漸變大。而當?shù)诙尬积X進入到第二行程,也就是說當?shù)诙尬积X位于第一限位齒遠離卡槽的一側時,第一限位齒不再對平推主殼體形成阻礙,相比于在第一行程中平推主殼體所需的最大推力,在第二行程中平推主殼體所需的推力會明顯變小,這就會導致由第一行程進入第二行程的時,推力大小會發(fā)生突變(突然變小),手感明顯,這種突變的推力用于提醒用戶:主殼體已經(jīng)平推到位了,可以拔出(提出)主殼體了,可防止提前進行拔出操作,造成結構和組件損壞,進一步提升了用戶體驗;
30、3、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可拆卸結構,通過第一彈性件實現(xiàn)連接部的滑動和鎖舌部的可復位功能,相比于不設置第一彈性件,而由鎖扣件自身提供變形恢復力而言,第一彈性件的設置可提供穩(wěn)定的恢復力以驅使鎖舌部復位,同時第一彈性件的設置可降低鎖扣件的選材和制作難度;
31、4、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可拆卸結構,彈簧易于在市場上獲取,且易于安裝,并且彈簧經(jīng)久耐用,彈力不易衰減,可提供穩(wěn)定的恢復力;
32、5、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可拆卸結構,通過設置第四斜面,在組裝主殼體與底座時,第三斜面可與第四斜面相互擠壓,第四斜面起到導向作用,減少組裝過程中卡滯的風險,提升組裝的順暢度,提升用戶操作體驗;
33、6、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可拆卸結構,限位塊上限位部、滑動部和凸耳部的設計形式可減小底座上的卡接結構(比如卡槽、第一斜面)、限位塊及安裝槽整體占用的體積小,進而減小了對主殼體空間的擠占,使得主殼體內可容納更多元器件或組件;
34、7、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可拆卸結構,通過設置安裝柱,可對第二彈性件進行固定,使得第二彈性件不易發(fā)生位置偏移,甚至從安裝槽中脫落;
35、8、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可拆卸結構,通過設置轉軸組件,使得主殼體與底座卡接時能夠相對于底座旋轉和翻轉,可滿足用戶的多場景需求(比如視屏通話、前后攝像等),提升了用戶使用體驗;
36、9、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可拆卸結構,轉軸組件中通過設置預緊彈簧,可使得轉軸組件中各部件緊密抵接,提升轉軸組件的整體性,避免各部件出現(xiàn)松動,影響用戶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