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風扇,特別是指一種風扇傾仰角度調整結構,以提升風扇傾仰角度調整的應用。
背景技術:
目前用于調節室內外溫度的風扇為符合用途而設計成多種預期的功能形態,以利于在動作上能滿足所需的機構運作位移,這些功能風扇如由相關業者提出申請并公開在案的中國臺灣M516660號“電風扇”的實用新型專利案,這種風扇呈偏斜軸心的扇葉組設使前述扇葉在旋轉時可呈上下及兩旁偏心的風力吹出;另有中國臺灣M517257號“具有平面扇葉的節能風扇機構”實用新型專利案、與中國臺灣M519184號“兩用型快速干衣風扇結構”實用新型專利案,這種設計可使整個扇頭凹折向下作吹風狀態。此外還有中國臺灣M520576號“風扇扇頭仰角擺動機構”實用新型專利案、中國臺灣M521112號“自動上下搖頭的電風扇”實用新型專利案、中國臺灣I534370號“能多方向循環旋轉之傳動機構”發明專利案,以及中國臺灣I535937號“具前置擺動心軸之風扇結構”發明專利案;這些不同用途的風扇在使用時均可獲得預期的動作功能。
然而,上述風扇在做上下角度的傾仰時會受到設置在扇葉單元一端的驅動組件基礎殼體的抵擋,無法獲得預期的朝上仰或朝下傾斜至預設的范圍,造成這種風扇在使用仍存有傾仰角度受限的困擾。
本創作者即是針對上述提到的風扇在使用存有的扇葉單元無法獲有預期在上下撥動至所須范圍來作解決,而采以:結合在風扇支撐架一端的扇葉單元作預期的上下傾仰能保持不受阻擋的應用,以視當時所須作合宜的朝上撥移到預設角度一并受到一側的方位限制,以提升這類風扇在應用上的傾仰角度任意撥移。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風扇傾仰角度調整結構,其能改善現有的風扇在調整上下傾仰角度時受到一定范圍的限制,造成使用上存在上下風力吹送角度受限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風扇傾仰角度調整結構,用于調整風扇上下風力吹送的傾仰角度,其包含:一支撐架,一扇葉單元,所述扇葉單元設置在所述風扇支撐架一端,一用于控制風力大小及左右向轉動或保持單向范圍的風力吹送的驅動組件組設在所述扇葉單元一朝后延伸設置的軸桿段;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組件上組設有一驅動撥切單元,所述驅動撥切單元包括一前、一后殼,至少一左支架、一右支架設置在所述前殼的預設段落,所述左支架的另一端延伸到設置在所述支撐架靠上一端的承接件的內側,一俯仰軸套的一端插入所述左支架預設的孔中,另一端能部分突伸出所述承接件相應一側的孔,使所述俯仰軸套朝外的一截管段能與一周邊設有復數道限制部的撥切件相結合;所述承接件鄰近突伸的所述俯仰軸套的一側設有一孔,能配合一彈性抵制單元的結合,以適時退離或暫時阻擋所述撥切件;所述右支架朝后一端也延伸到所述承接件的相應范圍內側,一軸桿段套合一扭力彈簧并部分引入所述右支架的透孔內側,在鄰近所述右支架的內外側能與至少一扭轉軸套結合,并受到所述透孔周邊突伸的支部抵擋,使所述扭力彈簧兩端的腳受所述承接件與所述右支架上預設的延伸支部或孔的限制,當所述扇葉單元受到所述撥切件在預設范圍內上下撥切到預設角度時,能通過所述扭力彈簧的適切彈性迫緊度對所述扇葉單元形成暫時的定位,以任意撥移調整風扇的傾仰角度。
上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中,所述撥切件通過至少一螺固組件與部分突伸出所述承接件的俯仰軸套定位。
所述彈性抵制單元包括一承載座、一彈性組件、一抵制件,其中所述承載座一端設有一能容納所述彈性組件的空間,且所述彈性組件的一端與一抵制件頂靠,使所述抵制件保持恒外突出狀接觸在相應一側的所述撥切件的作用限制部。
所述前殼在朝外的預設段落形成一用于撥移所述扇葉單元時握持及撥動的把手。
所述驅動撥切單元還包括一后殼,所述后殼扣設入所述前殼的相鄰周邊,將所述左、右支架、撥切件、彈性抵制單元及另一側的扭力彈簧遮覆于其中。
所述支撐架前后部位設置有預設形態的中空覆設段落,將所述承接件及所述驅動撥切單元兩側分別結合的所述撥切件、彈性抵制單元及另一側的所述扭力彈簧遮擋于其中。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風扇的上下傾仰調整是通過結合在扇葉單元一端的驅動組件默認區域中組設的驅動撥切單元作撥動或定位,使得扇葉單元可根據風力吹送所需進行預期的上下傾仰撥切不受阻擋,并在朝上撥移到預設角度時能暫時受限位于適當的位置,以提升這類風扇在作傾仰角度任意撥移時的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風扇傾仰角度調整的組體外觀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風扇傾仰角度調整的相關構件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風扇傾仰角度調整的部分相關構件完成組設的立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風扇傾仰角度調整的相關構件完成組設的側視圖;
圖4-1是圖4的A部位放大詳圖;
圖4-2是扇葉單元在被手動撥移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4-3是扇葉單元在被手動撥移完成的狀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風扇的扇葉單元未進行上下角度撥動的側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風扇的扇葉單元朝上撥動呈水平狀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點及功效,現舉以下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說明如下。
如圖1、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調整風扇上下風力吹送的傾仰角度調整結構,風扇10具有一支撐架20,支撐架20上部設有一承接件2,支撐架20頂端設置扇葉單元30,扇葉單元30具有一朝后延伸設置的軸桿段301,其上組設有用于控制風力大小、及左右向轉動或保持單向范圍風力吹送的驅動組件40,驅動組件40包括安裝在前殼的驅動馬達401與安裝在承接件2上的同步馬達402。其中,扇葉單元30為達到在撥切上下傾仰角度時不受阻擋的功效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在驅動組件40上組設一驅動撥切單元7,驅動撥切單元7包括一前殼11、一后殼12,至少一左支架13、一右支架14設置在前殼11上,如圖3所示,在此實施例中的結合方式是用螺固組件15做固定。其中左支架13的另一端延伸到支撐架20上的承接件2的內側,以供一俯仰軸套31的一端插入左支架13預設的孔131中,并使俯仰軸套31的另一端能部分突伸出承接件2相應一側的孔21,以利俯仰軸套31朝外的一截管段311能與一周邊設有數道限制部321的撥切件32相結合。同時,在承接件2鄰近部分突伸的俯仰軸套31的一側還設有一孔22,以配合一彈性抵制單元4的結合,彈性抵制單元4可暫時阻擋撥切件32的位置,使其可處于退離狀態或阻擋狀態(如圖4-1的阻擋狀態、圖4-2的退離狀態)。
右支架14朝后一端也延伸到承接件2的相應范圍內側,一軸桿段51套合一扭力彈簧52并部分引入右支架14的透孔141內側,在鄰近右支架14的內外側能與至少一扭轉軸套53結合,并受到透孔141周邊突伸的支部142的抵擋(如圖3所示),使扭力彈簧52兩端的腳521受到承接件2與右支架14上預設的延伸支部23或孔143的固定,并使軸桿段51在突伸出承接件2與右支架14的一端配合螺固組件54保持固定。當撥切件32呈自由狀(如圖4-2)時,扇葉單元30能通過撥切件32進行預設范圍的上下撥切至預設角度,并能通過扭力彈簧52的適度彈性迫緊度對扇葉單元30形成暫時的定位(如圖4-3所示),使得風扇10能任意撥移調整傾仰角度。撥切件32可通過至少一螺固組件33與部分突伸出承接件2的俯仰軸套31定位(如圖2、圖3所示)。
彈性抵制單元4包括一承載座41、一彈性組件42、一抵制件43(如圖2所示),其中承載座41的一端設有一能容納彈性組件42的空間,彈性組件42一端與一抵制件43頂靠(如圖4-1所示),以使抵制件43保持恒外突出狀接觸在相應一側的撥切件32的作用限制部。
前殼11,其朝外的預設段落形成一把手16,當需要撥移扇葉單元30時可供握持及撥動。后殼12扣設入前殼11相鄰周邊(在此的前、后殼11、12是通過突出桿段與凹入空間作適切迫緊度的扣合),將左、右支架13、14、撥切件32、彈性抵制單元4及一另側的扭力彈簧52遮覆于其中。在支撐架20前后部位設置有預設形態的中空覆設段落61、62,將承接件2以及驅動撥切單元7兩側分別結合的撥切件32、彈性抵制單元4及另一側的扭力彈簧52遮擋于其中,再從一端用數道螺固組件63將二覆設段落61、62作確切固定。
如圖4所示,能顯示驅動撥切單元7的上下傾仰實施操作,在平時不需作上下角度的撥切時,扇葉單元30呈水平狀態(如圖5是),用于降低所擺放空間的空氣或溫度。當需要調整扇葉單元30的上下傾仰角度時(如圖6所示),只需用手部握在前殼11朝外突出的把手16并朝預設的方位撥動(圖6是一將扇葉單元30朝上撥移至水平狀態,以使室內空氣循環流動),此時,扇葉單元30是由呈彈性自由狀的撥切件32(如圖4-2所示)進行預設范圍的上下撥切,直至到達預設角度,之后則可通過扭力彈簧52適度的彈性迫緊度及彈性抵制單元4一端的抵制件43迫切頂靠撥切件32相應限制部321,以對扇葉單元30形成暫時的方位限制[如圖4-3];使得風扇10在作傾仰角度具有任意撥移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