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電源風扇控速電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風扇控速電路結構,特別涉及一種具備雙電源,使其控制單
元與風扇線圈的電壓得以分別提供的創新電路結構設計。所述風扇控速電路控制風扇的運 作啟閉及轉速狀態。
背景技術:
為了應對計算機電子設備不同的散熱目的及噪音量,遂有風扇結構上具有轉速變 化的設計。 就現有結構而言,廠商在設計風扇控制電路時,通常是利用兩種不同電壓狀態來 控制風扇轉速,例如利用12V的電源電壓控制風扇轉速在3000rpm ;再利用6V的電源電壓 控制風扇轉速在1500rpm ;然而,現有風扇控制電路設計上仍有缺憾之處而有待改善,如圖 l所示,為一相當典型的現有風扇控制電路(為單線圈)結構設計,其于實際應用經驗中發 現存在下述缺點 由于其控制IC IO與風扇線圈11共享同一供電源12(即VCC),如此一來,對于控 制風扇轉速的功能而言,將僅能在有限的電壓范圈內變動而已,這是因為所述控制IC 10 的工作電壓有其最低、最高范圍限定,一旦電壓高于該限定范圍,會對該控制IC 10造成傷 害,反之若電壓低于該限定范圍,則控制IC 10將無法運作,這樣的局限性,造成了現有風 扇控制電路可控速范圍過小、控速效果欠佳等問題。 因此,針對上述現有結構所存在的問題,如何開發一種更具理想實用性的創新結 構,實為使用者所企盼,亦為相關業者須努力研發突破的目標及方向。 創作人本于多年從事相關產品的制造開發與設計經驗,針對上述目標,詳加設計 與審慎評估后,終得一確具實用性的本創作。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電源風扇控速電路,其目的在于針對現有風扇控制電路仍 舊存在可控速范圍過小、控速效果欠佳等問題加以改良突破。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電源風扇控速電路,包 括一供電側、一接地側、一控制單元、一風扇線圈電路單元;其中,所述供電側包括一控制 單元供電源以及一風扇線圈供電源,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與風扇線圈供電源的電路相分 開,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連接所述控制單元,所述風扇線圈供電源連接所述風扇線圈電路 單元。 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有關內容解釋如下 1 、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連接所述控制單元,通過所述控制單元供電 源提供所述控制單元所須工作電壓,所述風扇線圈供電源連接所述風扇線圈電路單元,通 過所述風扇線圈供電源提供所述風扇線圈電路單元所須工作電壓;由此,以使得風扇轉速 可調范圈不受所述控制單元的最低工作電壓所限制。[0011] 2、上述方案中,所述風扇線圈電路單元為單線圈、雙線圈或三相線圈中任一種電 路結構。 3、上述方案中,所述風扇外部包括一第一供電源導線以及一第二供電源導線,所 述第一供電源導線與控制單元供電源電性連結,所述第二供電源導線與風扇線圈供電源電 性連結。 4、上述方案中,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提供所述控制單元一固定電壓,所述風扇線 圈供電源提供所述風扇線圈電路單元一可調電壓。 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及優點為本實用新型解決問題的技術特點,主要在于所述 風扇控速電路的供電側包括有一控制單元供電源以及一風扇線圈供電源,所述控制單元供 電源與風扇線圈供電源的電路相分開,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提供控制單元所須工作電壓, 所述風扇線圈供電源提供風扇線圈電路單元所須工作電壓;由此創新獨特設計,使本實用 新型對照先前技術而言,風扇轉速可調范圈可不受控制單元的最低工作電壓限制,進而達 到令風扇控制電路的可控速范圍大幅提升、有效增進控速效果的實用進步性。
附圖1為現有的風扇控制電路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雙電源風扇控速電路實施例圖一 ;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雙電源風扇控速電路實施例圖二 ; 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雙電源風扇控速電路實施例圖三; 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具有雙電源風扇控速電路的風扇外部包括二供電源導線的 結構示意圖。 以上附圖中10、控制IC;11、風扇線圈;12、供電源;A、風扇控速電路;20、供電 側;21、控制單元供電源;22、風扇線圈供電源;30、接地側;40、控制單元;50、風扇線圈電路 單元;50B、風扇線圈電路單元;50C、風扇線圈電路單元;60、風扇;61、外接導線端子;62、第 一供電源導線;63、第二供電源導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參見附圖2所示, —種雙電源風扇控速電路A,包括有一供電側20、一接地側30、一控制單元 40 (Driver IC)、一風扇線圈電路單元50 ;其中,所述供電側20包括有一控制單元供電源 21 (即VCC)以及一風扇線圈供電源22 (即VM),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21與風扇線圈供電源 22的電路相互分開,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21提供控制單元40所須工作電壓,所述風扇線圈 供電源22提供風扇線圈電路單元50所須工作電壓;由此,以使風扇轉速的可調范圈可不受 到所述控制單元40的最低工作電壓所限制影響。 其中,所述風扇線圈電路單元50具體電路結構除了可如圖2所示設為一單線圈的 電路結構之外,亦可如圖3所示的風扇線圈電路單元50B,設為一雙線圈的電路結構;或如 圖4所示的風扇線圈電路單元50C,設為一三相線圈的電路結構。 其中,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21提供控制單元40—固定電壓,所述風扇線圈供電源22提供風扇線圈電路單元50 —可調電壓。 憑借上述結構組成設計,本創作風扇控速電路A的核心設計,主要在于所述供電 側20包括控制單元供電源21及風扇線圈供電源22的技術特點;由此設計,故可提供一種 具備雙電源的新式風扇控速電路A結構,其電路運作上,由于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21與風 扇線圈供電源22的電路相互分開,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21提供控制單元40所須工作電 壓,而風扇線圈供電源22提供風扇線圈電路單元50所須工作電壓;因此,通過所述風扇線 圈電路單元50所達到的風扇轉速功能,其可調范圈將不會受到該控制單元40最低工作電 壓的限制和影響,即所述風扇控速電路A的可控速范圍將可大幅提升并有效增進其控速效 果。 如圖5所示,為設有本創作所述風扇控速電路的一風扇60產品的立體外觀圖,所 述風扇60的外觀具有一獨特之處,即其外接導線端子61部份包括有一第一供電源導線62 以及一第二供電源導線63,其中所述第一供電源導線62與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21 (如圖2 所示)電性連結,所述第二供電源導線63與所述風扇線圈供電源22(如圖2所示)電性連 結;以此構成具有雙電源導線的獨特結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問題的技術特點,主要在于所述風扇控速電路的供電側包括有一 控制單元供電源以及一風扇線圈供電源,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與風扇線圈供電源的電路相 分開,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提供控制單元所須工作電壓,所述風扇線圈供電源提供風扇線 圈電路單元所須工作電壓;由此創新獨特設計,使本實用新型對照先前技術而言,風扇轉速 可調范圈可不受控制單元的最低工作電壓限制,進而達到令風扇控制電路的可控速范圍大 幅提升、有效增進控速效果的實用進步性。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 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 內。
權利要求一種雙電源風扇控速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供電側、一接地側、一控制單元、一風扇線圈電路單元;其中,所述供電側包括一控制單元供電源以及一風扇線圈供電源,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與風扇線圈供電源的電路相分開,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連接所述控制單元,所述風扇線圈供電源連接所述風扇線圈電路單元。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電源風扇控速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扇線圈電路單元 為單線圈、雙線圈或三相線圈中任一種電路結構。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電源風扇控速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風扇外部包括一第 一供電源導線以及一第二供電源導線,所述第一供電源導線與控制單元供電源電性連結, 所述第二供電源導線與風扇線圈供電源電性連結。
專利摘要一種雙電源風扇控速電路,包括一供電側、一接地側、一控制單元、一風扇線圈電路單元;其中,所述供電側包括一控制單元供電源以及一風扇線圈供電源,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與風扇線圈供電源的電路分開,所述控制單元供電源提供控制單元所須工作電壓,所述風扇線圈供電源提供風扇線圈電路單元所須工作電壓;以此構成一種雙電源風扇控速電路結構,以使風扇轉速可調范圈不受所述控制單元的最低工作電壓限制,進而達到令風扇控制電路的可控速范圍大幅提升、有效增進控速效能的實用進步性。
文檔編號F04D27/00GK201461500SQ20092004789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21日
發明者周德樟, 莊順發, 饒振奇 申請人:蘇州聚力電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