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充泄氣控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充泄氣控制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充氣產品的充泄氣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充氣床擺脫了傳統床墊笨重的缺點,室內室外可以隨意放置。放氣后體積 小巧,收藏攜帶都很方便,適用于普通家居、家里來客臨時鋪床、辦公室午休 小睡、旅游露營等。對于此種充氣床或類似充氣床的充氣產品充氣或泄氣的裝置也伴隨產生。 現有技術的充氣裝置一般主要包括氣壓泵、氣壓泵開關及充氣閥門,當需要充 氣時,將氣壓泵開關閉合,氣壓泵通過充氣閥門往充氣產品充氣,當充滿時, 將氣壓泵開關斷開,再將充氣閥門閉合,完成充氣產品的充氣。而當需要泄氣 時,將充氣閥門打開,然后將氣體排出。然而此種充氣裝置缺乏對氣壓的自動控制,不能準確確定充氣產品內的氣 壓情況,給充氣帶來不便,同時也存在充氣過足帶來的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自動充泄氣且方便控制 的充泄氣控制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充泄氣控制裝置,包括腔體、 設于腔體內的氣壓泵及充泄氣閥門,氣壓泵通過充泄氣閥門對充氣產品進行充 氣或泄氣,還包括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氣壓控制機構及擺動卡位元元組件,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通過發生位移或復位控制充泄氣閥門的開啟/關閉, 該氣壓控制機構為在充氣產品內氣壓及預設高或低氣壓作用下能發生位移或復 位的位移組件,該擺動卡位元元組件根據氣壓控制機構的位移或復位作擺動,并通過與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卡位配合控制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的位移或復位 運動,該氣壓泵由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或氣壓控制機構或擺動卡位元元組件 控制。
上述方案通過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及氣壓控制機構實現對充泄氣閥門及氣 壓泵的自動控制,能靈活根據充氣產品中的氣壓值來控制氣壓泵及充泄氣閥門 的關斷,另外,對于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的卡位控制來說,擺動卡位元元組件 相對直線位移卡位元元組件的控制更為靈敏,且更為準確。
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通過發生位移或復位動作控制氣壓泵開關的開啟/ 關閉,氣壓泵開關電連接至氣壓泵。氣壓泵開關除了由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聯 動控制以外,還可由氣壓控制機構聯動控制。
進一步地,該擺動卡位元元組件包括能繞一定軸旋轉的旋轉塊及卡位桿, 該氣壓控制機構通過位移或復位運動帶動旋轉塊擺動,旋轉塊推動卡位桿卡住 或脫離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
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包括閥門氣囊、閥門氣囊軸及第一復位結構,該閥 門氣囊軸的一端與閥門氣囊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一復位結構與充泄氣閥門連接, 該閥門氣囊軸上設有能與卡位桿卡位配合的凸起和/或凹槽;
該氣壓控制機構包括位移氣囊、位移氣囊軸及扣件,位移氣囊軸的一端與 位移氣囊連接,另一端與扣件連接;
當施加一外力作用于閥門氣囊上時,閥門氣囊軸發生位移,卡位桿卡住閥 門氣囊軸的凸起和/或凹槽,充泄氣閥門處于開啟狀態,當充氣產品內的氣壓值 比預設高氣壓值大或比預設低氣壓值小時,氣壓控制機構通過扣件觸碰旋轉塊 擺動或者直接通過位移氣囊軸帶動旋轉塊擺動或者直接通過移動位移氣囊軸, 來帶動卡位桿脫離閥門氣囊軸上的凸起和/或凹槽,閥門氣囊軸在第一復位結構 作用下復位。
該復位結構包括彈簧及插裝于彈簧內的支撐軸,該支撐軸一端與閥門氣囊 軸連接,另一端與充泄氣閥門連接。
該閥門氣囊軸上還設有當施加一外力作用于閥門氣囊上時與氣壓泵開關接觸的凸塊結構,閥門氣囊還連接有能施加外力于閥門氣囊上的手壓氣囊。
進一步地,該擺動卡位元元組件也可以是包括能繞一定軸旋轉的旋轉塊、
擺動桿、第二彈簧及連動桿,該氣壓控制機構通過位移或復位運動帶動旋轉塊
擺動,旋轉塊通過擺動桿推動連動桿卡住或脫離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該第二
彈簧設于擺動桿上并能使其復位;
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包括定位板、能上/下升降一距離的升降結構及第二
復位結構,定位板通過升降結構及第二復位結構與充泄氣閥門連接,該定位板
上設有能與連動桿卡位配合的凹槽;
該氣壓控制機構包括位移氣囊、位移氣囊軸及限位結構,該位移氣囊軸的
一端與位移氣囊連接,另一端與限位結構連接;
當施加一外力作用于定位板上時,氣壓泵開關閉合,該擺動卡位元元組件 通過連動桿卡住定位板,升降結構下降一定距離,升降結構帶動充泄氣閥門開 啟,當充氣產品內的氣壓值比預設高氣壓值大或比預設低氣壓值小時,該位移 氣囊軸上/下運動,該氣壓控制機構通過限位結構帶動旋轉塊擺動,并通過擺動 桿推動連動桿脫離定位板,升降結構在第二復位結構作用下復位,帶動充泄氣 閥門及氣壓泵開關關閉,或者該氣壓控制機構通過限位結構直接帶動擺動桿, 并推動連動桿脫離定位板。
該升降結構包括安裝于定位板下的升降鈕、與定位板同軸并沿升降鈕內的 升降曲面作升降活動的升降柱、設于升降柱下的連接柱,連接柱通過第二復位 結構連接充泄氣閥門。
該位移氣囊通過一氣管連接至大氣壓力口 。
定位板所施加的外力通過一與定位板連接的控制鍵實現,定位板為旋轉定 位板或按壓定位板或推擠定位板,該控制鍵為旋鈕或按鈕或推擠鈕。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和有益效果
本發明通過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及氣壓控制機構實現對充泄氣閥門及氣壓 泵的自動控制,能靈活根據充氣產品中的氣壓值來控制氣壓泵及充泄氣閥門的 關斷,大大方便了使用者的操作,同時也避免了充氣過程所帶來的安全隱患。
7另外,對于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的卡位控制來說,擺動卡位元元組件相對直線
位移卡位元元組件的控制更為靈敏,且更為準確。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充氣初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2為圖l部分結構的俯視圖3a、圖3b為充氣狀態的運動結構示意圖4a、圖4b為泄氣狀態的運動結構示意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2充氣初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6a為圖5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6b為圖5中B部分的側視圖7為圖5部分結構的俯視圖8為充氣至設定壓力時的結構示意圖9為圖8部分結構的俯視圖10a、圖10b為圖8中A部分結構運動示意圖,圖10c為圖8中B部分的 側視圖11為泄氣初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12為泄氣至設定壓力時的結構示意圖13a、圖13b為圖12中A部分結構運動示意圖14a為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關閉的結構示意圖;圖14b為充氣或泄氣控 制機構開啟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l
如圖1至圖4所示, 一種充泄氣控制裝置,包括腔體、設于腔體內的氣壓 泵1及充泄氣閥門3,氣壓泵1通過充泄氣闊門3對充氣產品11進行充氣或泄 氣,另外,其還包括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氣壓控制機構及擺動卡位元元組件,
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通過發生位移或復位控制充泄氣閥門3的開啟/關 閉,該氣壓控制機構為在充氣產品的內氣壓及預設高或低氣壓作用下能發生位移或復位的位移組件,該擺動卡位元元組件根據氣壓控制機構的位移或復位作 擺動,并通過與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卡位配合控制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的位移 或復位運動,該氣壓泵l由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控制。
當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發生位移控制充泄氣閥門3開啟時,擺動卡位元 元組件卡住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氣壓泵l對充氣產品ll進行充氣,當充氣產 品的充氣氣壓達到預設的預設高氣壓時,氣壓控制機構發生位移,帶動擺動卡 位元元組件作擺動,擺動卡位元元組件脫開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充氣或泄氣 控制機構發生復位運動,并將充泄氣閥門3關閉,同時控制氣壓泵1停止對充 氣產品ll充氣,完成充氣產品的充氣過程。同樣地,充氣產品的泄氣過程與充 氣過程類似。
本實施例中,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通過發生位移或復位動作控制氣壓泵
開關2的開啟/關閉,氣壓泵開關2電連接至氣壓泵l。
該擺動卡位元元組件包括能繞一定軸旋轉的旋轉塊22及卡位桿23,該氣壓 控制機構通過位移或復位運動帶動旋轉塊22擺動,旋轉塊22推動卡位桿23卡 住或脫離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卡位桿23上設有與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卡位元 配合的卡位元元結構。
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包括閥門氣囊4、閥門氣囊軸5及第一復位結構,該 閥門氣囊軸5的一端與閥門氣囊4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一復位結構與充泄氣閥 門3連接,該閥門氣囊軸5上設有能與卡位桿23卡位配合的凸起和/或凹槽; 該閥門氣囊4內設有套裝在閥門氣囊軸5上的彈簧,使得在外力作用下其能進 行伸縮運動,從而帶動閥門氣囊軸5上/下作位移活動。
該氣壓控制機構包括位移氣囊6、位移氣囊軸7及扣件8,位移氣囊軸7的 一端與位移氣囊6連接,另一端與扣件8連接;該位移氣囊6內包括拉帶結構 及位于拉帶結構兩側的彈簧,且兩根彈簧套裝在位移氣囊軸7上,當充氣產品 11內的氣壓值達到預設的高氣壓值或低氣壓值,位移氣囊軸7將作位移或復位 運動,高氣壓值或低氣壓值由彈簧及拉帶結構的特性決定;扣件8用于帶動旋 轉塊22轉動。
9當施加一外力作用于閥門氣囊4上時,閥門氣囊軸5發生位移,卡位桿卡
住閥門氣囊軸5的凸起和/或凹槽,充泄氣闊門3處于開啟狀態,且同時閉合氣 壓泵開關2,當充氣產品11內的氣壓值比預設高氣壓值大或比預設低氣壓值小 時,氣壓控制機構通過扣件8觸碰旋轉塊22擺動或者直接通過位移氣囊軸7帶 動旋轉塊22擺動或者直接通過移動位移氣囊軸7,來帶動卡位桿脫離閥門氣囊 軸5上的凸起和/或凹槽,閥門氣囊軸5在第一復位結構作用下復位,并關閉充 泄氣閥門3,同時斷開氣壓泵開關2。
該第一復位結構包括彈簧52及插裝于彈簧52內的支撐軸53,該支撐軸53 一端與閥門氣囊軸5連接,另一端與充泄氣閥門3連接。
該閥門氣囊軸5上還設有當施加一外力作用于閥門氣囊4上時與氣壓泵開 關2接觸的凸塊結構54,閥門氣囊4還連接有能施加外力于閥門氣囊4上的手 壓氣囊9。當施加一作用力于手壓氣囊9上時,手壓氣囊9將壓力傳動至閥門氣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描述了充泄氣控制裝置的另一種結構,其具體如下如圖5至圖
14所示,
該擺動卡位元元組件包括能繞一定軸旋轉的旋轉塊22、擺動桿24、第二彈 簧25及連動桿26,該氣壓控制機構通過位移或復位運動帶動旋轉塊22擺動, 旋轉塊22通過擺動桿24推動連動桿26卡住或脫離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該第 二彈簧25設于擺動桿24上并能使其復位;
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包括定位板14、能上/下升降一距離的升降結構及第 二復位結構,定位板14通過升降結構及第二復位結構與充泄氣閥門3連接,該 定位板14上設有能與連動桿26卡位配合的凹槽;
該氣壓控制機構包括位移氣囊6、位移氣囊軸7及限位結構27,該位移氣 囊軸7的一端與位移氣囊6連接,另一端與限位結構連接;
當施加一外力作用于定位板14上時,氣壓泵開關2閉合,該擺動卡位元元 組件通過連動桿26卡住定位板14,升降結構下降一定距離,升降結構帶動充泄氣閥門3開啟,氣壓泵1開始對充氣產品11進行充氣或泄氣;當充氣產品11 內的氣壓值比預設高氣壓值大或比預設低氣壓值小時,該位移氣囊軸7上/下運
動,該氣壓控制機構通過限位結構27帶動旋轉塊22擺動,并通過擺動桿24推 動連動桿26脫離定位板14,升降結構在第二復位結構作用下復位,帶動充泄氣 閥門3及氣壓泵開關2關閉,或者該氣壓控制機構通過限位結構27直接帶動擺 動桿24,并推動連動桿26脫離定位板14。
該升降結構包括安裝于定位板14下的升降鈕17、與定位板14同軸并沿升 降鈕17內的升降曲面作升降活動的升降柱18、設于升降柱18下的連接柱13及 套設在升降柱18外的升降柱導槽12,連接柱13通過第二復位結構連接充泄氣 閥門3。當施加外力于定位板14上時,升降柱18沿升降鈕17的升降曲面下降, 并通過連接柱13帶動充泄氣閥門3打開,當定位板14脫離連動桿26卡位時, 升降柱18在第二復位結構的作用下沿升降鈕17的升降曲面上升,并將定位板 14復位,從而關閉充泄氣閥門3。
該第二復位結構包括彈簧52及插裝于彈簧52內的支撐軸53,該支撐軸53 一端與連接柱13連接,另一端與充泄氣閥門3連接。
該位移氣囊6通過一氣管62連接至大氣壓力口 63。
定位板14所施加的外力通過一與定位板14連接的控制鍵19實現,該定位 板14為旋轉定位板或按壓定位板,該控制鍵19為旋鈕或按鈕。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相似,都是公開了一種充泄氣控制裝置,包括腔體、 設于腔體內的氣壓泵1及充泄氣閥門3,氣壓泵1通過充泄氣閥門3對充氣產品 11進行充氣或泄氣,另外,其還包括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氣壓控制機構及擺 動卡位元元組件,
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通過發生位移或復位控制充泄氣閥門3的開啟/關 閉,該氣壓控制機構為在充氣產品的內氣壓及預設高或低氣壓作用下能發生位 移或復位的位移組件,該擺動卡位元元組件根據氣壓控制機構的位移或復位作 擺動,并通過與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卡位配合控制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的位移或復位運動。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該氣壓泵1由該氣壓控制機構控制。具體的是,本實施例的氣壓泵開關2是由氣壓控制機構控制,該氣壓控制機構為在充氣產品內氣壓及預設氣壓作用下能發生位移或復位的位移組件,并聯動控
制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的充泄氣閥門3,并根據其自身的位移移動觸碰控制氣壓泵開關2的開啟/關閉,其中氣壓泵開關2電連接至氣壓泵1,并控制其運作或停止。當然,該氣壓泵l還可由該擺動卡位元元組件控制。
權利要求
1、一種充泄氣控制裝置,包括腔體、設于腔體內的氣壓泵(1)及充泄氣閥門(3),氣壓泵(1)通過充泄氣閥門(3)對充氣產品(11)進行充氣或泄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氣壓控制機構及擺動卡位元元組件,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通過發生位移或復位控制充泄氣閥門(3)的開啟/關閉,該氣壓控制機構為在充氣產品內的氣壓及預設高或低氣壓作用下能發生位移或復位的位移組件,該擺動卡位元元組件根據氣壓控制機構的位移或復位作擺動,并控制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的位移或復位運動,該氣壓泵(1)由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或氣壓控制機構或擺動卡位元元組件控制。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泄氣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氣壓控制機構通過位移或復位動作控制氣壓泵開關(2)的開啟/關閉,氣壓泵開關(2)電連 接至氣壓泵(1)。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充泄氣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通過發生位移或復位動作控制氣壓泵開關(2)的開啟/關閉,氣壓泵開 關(2)電連接至氣壓泵(1)。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充泄氣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擺動卡位元元 組件包括能繞一定軸旋轉的旋轉塊(22)及卡位桿(23),該氣壓控制機構通過 位移或復位運動帶動旋轉塊(22)擺動,旋轉塊(22)推動卡位桿(23)卡住 或脫離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 .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包括閥門氣囊(4)、閥門氣囊軸(5)及第一復位結 構,該閥門氣囊軸(5)的一端與闊門氣囊(4)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一復位結 構與充泄氣閥門(3)連接,該閥門氣囊軸(5)上設有能與卡位桿(23)卡位 配合的凸起和/或凹槽;該氣壓控制機構包括位移氣囊(6)、位移氣囊軸(7)及扣件(8),位移氣 囊軸(7)的一端與位移氣囊(6)連接,另一端與扣件(8)連接;當施加一外力作用于閥門氣囊(4)上時,閥門氣囊軸(5)發生位移,卡 位桿卡住閥門氣囊軸(5)的凸起和/或凹槽,充泄氣閥門(3)處于開啟狀態, 當充氣產品(11)內的氣壓值比預設高氣壓值大或比預設低氣壓值小時,氣壓控制機構通過扣件觸碰旋轉塊擺動或者直接通過位移氣囊軸(7)帶動旋轉塊 (22)擺動或者直接通過移動位移氣囊軸(7),來帶動卡位桿脫離閥門氣囊軸 (5)上的凸起和/或凹槽,閥門氣囊軸(5)在第一復位結構作用下復位。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充泄氣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復位結構包括 彈簧(52)及插裝于彈簧(52)內的支撐軸(53),該支撐軸(53) —端與閥門 氣囊軸(5)連接,另一端與充泄氣闊門(3)連接。
6、 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充泄氣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閥門氣囊 軸(5)上還設有當施加一外力作用于閥門氣囊(4)上時與氣壓泵開關(2)接 觸的凸塊結構(54),閥門氣囊(4)還連接有能施加外力于閥門氣囊(4)上的 手壓氣囊(9)。
7、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充泄氣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擺動卡位元元 組件包括能繞一定軸旋轉的旋轉塊(22)、擺動桿(24)、第二彈簧(25)及連 動桿(26),該氣壓控制機構通過位移或復位運動帶動旋轉塊(22)擺動,旋轉 塊(22)通過擺動桿(24)推動連動桿(26)卡住或脫離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 該第二彈簧(25)設于擺動桿(24)上并能使其復位;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包括定位板(14)、能上/下升降一距離的升降結構 及第二復位結構,定位板(14)通過升降結構及第二復位結構與充泄氣閥門(3) 連接,該定位板(14)上設有能與連動桿(26)卡位配合的凹槽;該氣壓控制機構包括位移氣囊(6)、位移氣嚢軸(7)及限位結構(27), 該位移氣囊軸(7)的一端與位移氣囊(6)連接,另一端與限位結構(27)連 接;當施加一外力作用于定位板(14)上時,氣壓泵開關(2)閉合,該擺動卡 位元元組件通過連動桿(26)卡住定位板(14),升降結構下降一定距離,升降 結構帶動充泄氣閥門(3)開啟,當充氣產品(11)內的氣壓值比預設高氣壓值大或比預設低氣壓值小時,該位移氣囊軸(7)上/下運動,該氣壓控制機構通過限位結構帶動旋轉塊(22)擺動,并通過擺動桿(24)推動連動桿(26)脫 離定位板(14),升降結構在第二復位結構作用下復位,帶動充泄氣閥門(3) 及氣壓泵開關關閉,或者該氣壓控制機構通過限位結構(27)直接帶動擺動桿 (24),并推動連動桿(26)脫離定位板(14)。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充泄氣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升降結構包括 安裝于定位板(14)下的升降鈕(17)、與定位板(14)同軸并沿升降鈕(17) 內的升降曲面作升降活動的升降柱(18)、設于升降柱(18)下的連接柱(13), 連接柱(13)通過第二復位結構連接充泄氣閥門(3)。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充泄氣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復位結構 包括連接于連接柱(13)與充泄氣閥門(3)的支撐柱(53)及套設于支撐柱(53) 外的復位彈簧(52)。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充泄氣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位移氣囊(6) 通過一氣管(62)連接至大氣壓力口 (63)。
11、 根據權利要求8至10任一項所述的充泄氣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定 位板(14)所施加的外力通過一與定位板(14)連接的控制鍵(19)實現。
12、 根據權利要求ll所述的充泄氣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定位板(14) 為旋轉定位板或按壓定位板或推擠定位板,該控制鍵(19)為旋鈕或按鈕或推 擠鈕。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充泄氣控制裝置,包括腔體、設于腔體內的氣壓泵(1)及充泄氣閥門(3),氣壓泵通過充泄氣閥門對充氣產品(11)進行充氣或泄氣,還包括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氣壓控制機構及擺動卡位元元組件,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通過發生位移或復位控制充泄氣閥門(3)的開啟/關閉,該氣壓控制機構為在充氣產品內氣壓及預設高或低氣壓作用下能發生位移或復位的位移組件,該擺動卡位元元組件根據氣壓控制機構的位移或復位作擺動,并控制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的位移或復位運動,該氣壓泵(1)由該充氣或泄氣控制機構或氣壓控制機構控制。本發明能有效避免充氣時帶來的安全隱患,也方便了使用者的操作。
文檔編號F04B49/22GK101666309SQ20091004122
公開日2010年3月10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17日
發明者王建驊, 王正宗 申請人:先驅塑膠電子(惠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