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液體虹吸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能產生液體虹吸的器具,具體是一種液體虹吸器。
技術背景現有的液體虹吸操作方法,通常是人們將吸管的一端放入要抽取的液體容 器中,操作者用嘴吸另一端出液管口,將管道中的空氣一口一口地吸出,使之 形成負壓,液體在負壓作用下形成虹吸而流出。這樣的操作即費力又不衛生, 如果抽取的液體有毒或污穢,還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如汽車司機加油 或醫院救治病人排液等。
發明內容z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易 于操作的液體虹吸器。實現上述目的的措施是本實用新型包括閥體、負壓啟動裝置、接頭;所 述閥體為直體形,兩端有單向閥, 一端單向閥的開啟方向朝向閥體內,另一端 單向閥的開啟方向朝向閥體外,閥體兩端分別緊固接頭,接頭的另一端為液體 吸管接口,負壓啟動裝置裝配在閥體中部,與閥腔相通。所述單向閥為固定在閥體兩端的閥片。閥體兩端與接頭螺紋連接,閥片向閥體內開啟的一端,接頭與閥體緊貼連 接,同時固定閥片的連接端,閥片向閥體外開啟的一端,接頭與閥體緊固后, 在接頭與閥體端口之間有一空腔,閥片連接端緊固在該端口,在閥體兩端與接 頭連接處設置密封圈。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方案之一,所述負壓啟動裝置,為固定連接在閥體中部 的活塞,活塞內腔與閥腔相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方案之二,所述負壓啟動裝置,為固定連接在閥體中部 的彈性氣囊,氣囊內腔與閥腔相通。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使用上述結構的虹吸器在液體的虹吸操作過程中 能避免身體直接遭受污染液體的危害,保護了人體安全和環境衛生,而且結構簡單,易于操作。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另一具體方案)。圖中1、閥體,2、閥腔,3、接頭,4、閥片,5、吸管,6、墊圈,7、密 封圈,8、吸管,9、接頭,10、閥片,11、負壓啟動裝置,12、空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l、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閥體l、負壓啟動裝置ll、接頭3、接 頭9。閥體l設置為直體形,兩端進出液體的端口設置單向閥,在具體實施中, 為了使結構更簡單,將單向閥設置為閥片4、 10,闊片10的開啟方向朝向閥體 1內,閥片4的開啟方向朝向閥體1夕卜,裝配時,將閥片4和閥片10的連接端 放置在閥休l的端口,墊上密封圈7,再上緊接頭3和接頭9,接頭3和接頭9 的另一端為吸管5和吸管8的接口,本例中,閥體1的兩端與接頭3和接頭9 采用螺紋連接,因閥片10向閥體1內開啟,接頭9與閥體1可緊貼連接,因閥 片4向閥體1外開啟,所以接頭3與閥體1緊固后,在接頭3與閥體1的端口 之間設置一空腔12,負壓啟動裝置ll裝配在閥體l的中部,與閥腔2相通。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方案之一,負壓啟動裝置11,可以設置為活塞,活 塞內腔與閥腔2相通。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方案之二,負壓啟動裝置ll,可以設置為彈性氣囊, 氣囊內腔與閥腔2相通。使用時,推動活塞桿(或捏氣囊)時,閥片10受壓關閉端口,而閥片4被 推開,閥腔2的空氣被抽出。提拉活塞桿(或松開氣囊)時,閥片4關閉端口, 而閥片10被吸開啟,吸管8內的空氣被吸進閥腔2內。多次反復操作,直至虹 吸形成。
權利要求1、一種液體虹吸器,其特征是包括閥體、負壓啟動裝置、接頭;所述閥體為直體形,兩端有單向閥,一端單向閥的開啟方向朝向閥體內,另一端單向閥的開啟方向朝向閥體外,閥體兩端分別緊固接頭,接頭的另一端為液體吸管接口,負壓啟動裝置裝配在閥體中部,與閥腔相通。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液體虹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向閥為固 定在閥體兩端的閥片。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液體虹吸器,其特征在于閥體兩端與 接頭螺紋連接,閥片向閥體內開啟的一端,接頭與閥體緊貼連接,同時固定閥 片的連接端,閥片向閥體外開啟的一端,接頭與閥體緊固后,在接頭與閥體端 口之間有一空腔,閥片連接端緊固在該端口,在閥體兩端與接頭連接處設置密 封圈。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液體虹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負壓啟動裝 置,為固定連接在閥體中部的活塞,活塞內腔與閥腔相通。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液體虹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負壓啟動裝 置,為固定連接在閥體中部的彈性氣囊,氣囊內腔與閥腔相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體虹吸器,主要結構包括閥體、負壓啟動裝置、接頭;所述閥體為直體形,兩端有單向閥,一端單向閥的開啟方向朝向閥體內,另一端單向閥的開啟方向朝向閥體外,閥體兩端分別緊固接頭,接頭的另一端為液體吸管接口,負壓啟動裝置裝配在閥體中部,與閥腔相通。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在液體的虹吸操作過程中能避免身體直接遭受污染液體的危害,保護了人體安全和環境衛生,而且結構簡單,易于操作。
文檔編號F04F10/00GK201090547SQ20072008119
公開日2008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21日
發明者楊安龍 申請人:楊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