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燃氣設備的,具體涉及一種燃燒器。
背景技術:
1、燃燒器是一種將燃料和空氣以一定方式噴出混合燃燒的裝置,基本工作原理是將燃料和氧氣混合后,在適當的條件下點燃,產生高溫高壓的燃燒氣體,從而釋放出大量的熱能。
2、現有的燃燒器在需要大流量輸氣時,燃燒器的廢氣排放比較高,節能效果不佳,而且對于能源的利用比較差,燃燒熱效率不高。
3、因此,需要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燃燒器,能夠在大流量輸出時額外增加空氣補充,降低廢棄排放比,提升燃燒熱效率。
2、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3、一種燃燒器,包括分火座、火蓋、分火腔和補氣腔,分火腔的出氣端形成出火部,補氣腔的進氣端設有用于與鼓風裝置連接的空氣進氣部,補氣腔的出氣端包括設置在火蓋上多若干個出氣孔,出火部與出氣孔相鄰設置。
4、作為一具體方案,所述分火座與火蓋連接配合形成補氣腔和分火腔,分火腔的進氣端設有用于與燃氣輸入裝置連接的燃氣進氣部,出火部設置于分火座與火蓋之間,出火部呈開口朝上的環形槽形狀。
5、作為一具體方案,所述出氣孔沿水平靠近出火部的方向朝上傾斜設置,出氣孔沿周向分布在火蓋上對應與出火部上側相鄰的位置。
6、作為一具體方案,所述火蓋的下側設有分隔部,分火座的內外兩側具有上延伸邊,分隔部與分火座的內側底部抵接,分隔部與其中一個上延伸邊形成補氣腔,火蓋與另一個上延伸邊抵接使分隔部與另一個上延伸邊形成分火腔。
7、作為一具體方案,所述分火腔的截面寬度由下至上遞減,分隔部的上段與上延伸邊之間具有間距并形成出火部。
8、作為一具體方案,所述分隔部包括導向斜面,導向斜面由下至上朝出氣孔一側的方向傾斜設置。
9、作為一具體方案,所述空氣進氣部設置于補氣腔的下側并呈下凹的凹腔形狀,空氣進氣部的出氣端向上開設并形成與其豎向截面相當的開口。
10、作為一具體方案,所述燃氣進氣部設置于分火腔的下側并呈下凹的凹腔形狀,燃氣進氣部的出氣端向上開設并形成與其豎向截面相當的開口。
11、作為一具體方案,所述火蓋上背向出氣孔的一側設有散熱槽,散熱槽背向出氣孔的一側呈開口狀,散熱槽沿周向設置。
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通過設置出氣孔,使空氣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額外向出火部方向輸送,能夠在大流量輸出時額外增加空氣補充,降低廢棄排放比,提升燃燒熱效率。
1.一種燃燒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火座(1)、火蓋(2)、分火腔(12)和補氣腔(11),所述分火腔(12)的出氣端形成出火部(15),所述補氣腔(11)的進氣端設有用于與鼓風裝置連接的空氣進氣部(13),補氣腔(11)的出氣端包括設置在火蓋(2)上多若干個出氣孔(21),所述出火部(15)與出氣孔(21)相鄰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座(1)與火蓋(2)連接配合形成補氣腔(11)和分火腔(12),所述分火腔(12)的進氣端設有用于與燃氣輸入裝置連接的燃氣進氣部(14),所述出火部(15)設置于分火座(1)與火蓋(2)之間,出火部(15)呈開口朝上的環形槽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氣孔(21)沿水平靠近出火部(15)的方向朝上傾斜設置,出氣孔(21)沿周向分布在火蓋(2)上對應與出火部(15)上側相鄰的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蓋(2)的下側設有分隔部(22),所述分火座(1)的內外兩側具有上延伸邊(16),所述分隔部(22)與分火座(1)的內側底部抵接,分隔部(22)與其中一個上延伸邊(16)形成補氣腔(11),火蓋(2)與另一個上延伸邊(16)抵接使分隔部(22)與另一個上延伸邊(16)形成分火腔(12)。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火腔(12)的截面寬度由下至上遞減,所述分隔部(22)的上段與上延伸邊(16)之間具有間距并形成出火部(15)。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22)包括導向斜面(221),所述導向斜面(221)由下至上朝出氣孔(21)一側的方向傾斜設置。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進氣部(13)設置于補氣腔(11)的下側并呈下凹的凹腔形狀,空氣進氣部(13)的出氣端向上開設并形成與其豎向截面相當的開口。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氣進氣部(14)設置于分火腔(12)的下側并呈下凹的凹腔形狀,燃氣進氣部(14)的出氣端向上開設并形成與其豎向截面相當的開口。
9.根據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燃燒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蓋(2)上背向出氣孔(21)的一側設有散熱槽(23),所述散熱槽(23)背向出氣孔(21)的一側呈開口狀,散熱槽(23)沿周向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