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食品發酵與釀造,具體涉及氧化葡萄糖酸桿菌、酵母菌及其在茶酵素產品中的用途。
背景技術:
1、茶酵素,又稱紅茶菌、康普茶或海寶或胃寶,是一種通過醋酸菌和酵母菌聯合發酵茶糖水后生成的功能性飲品。其味道酸甜可口、清香四溢,其本身的酸度又抑制了有害細菌的生長。紅茶菌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等營養素,因此能調節人體生理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消化。
2、紅茶菌菌膜是茶糖水中接種醋酸菌和酵母菌等菌株后,生長在茶水表面的一層薄膜,菌膜作為發酵副產物,在茶酵素或茶飲料的最終產品中不需要菌膜,因此一般發酵后需要進行過濾、澄清等后處理,以除去菌膜。此外,在紅茶菌制備過程中,菌膜的產生會大量消耗底物,降低蔗糖利用率。
3、茶葉中包含茶多酚、茶紅素、茶黃素、咖啡堿和茶多糖等多種活性物質。茶多酚是形成茶葉滋味的主要成分,也是茶葉具有良好生理保健功能的重要成分,茶多酚具有極強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特性,從而使茶葉具有抗衰老、抗炎癥,預防癌癥、有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2型糖尿病風險等保健功效。
4、武夷巖茶作為中國傳統名茶,擁有芬芳馥郁、幽雅、持久、有層次變化的香氣,啜之有骨、厚而醇、內涵豐富、有層次感、潤滑甘爽、回味悠長、舒適持久,故因這“巖骨花香”而聞名中外。然而,武夷巖茶地域特征明顯,從正巖至半巖、洲茶和外山茶,巖茶品質逐級下降。正巖區產量有限,僅占總產量的5%;洲茶和外山茶產量大,但因品質差,價格低廉,庫存積壓7000噸/年。生產中存在大量低端巖茶被廢棄情況,造成大量浪費。
5、因此利用中低端巖茶發酵制備茶酵素有助于去除中低端巖茶庫存壓力提升巖茶深加工的經濟附加值,具有重要的經濟效益。但是傳統的天然紅茶菌菌種以菌膜作為菌種來源,菌膜中除發酵所必須的醋酸菌和酵母菌外還有一些雜菌,不同地區、使用原料的差異、環境的改變及發酵方式的不同,都可能改變紅茶菌的菌群組成,也可能會導致菌種污染、變異和衰退,導致產品差異化,從而影響發酵液中生物活性物質的穩定性(多酚含量和有機酸含量)和質量(指產量)。因此對其的分離純化是必要的,同時菌膜作為發酵副產物,在茶酵素的最終產品中不需要菌膜。菌膜的產生在大量消耗底物的同時,對于處理過程中過濾、澄清等工序的產生額外負擔。
6、cn100429302公開了從紅茶菌的菌膜上分離獲得管囊酵母菌、釀酒酵母菌、德氏酵母菌、畢赤氏酵母菌共4種酵母菌,然后篩選得到釀酒酵母菌;cn100445368公開了從紅茶菌的菌膜上分離獲得木醋酸菌、巴氏醋酸菌、液化醋酸菌、弱氧化醋酸菌共4株醋酸菌菌株,然后篩選得到木醋酸菌菌株;cn110791516公開了康普茶發酵菌劑,其包含重組工程菌、選自酵母菌和醋酸桿菌中的至少一種以及選自植物乳桿菌和干酪乳桿菌中的至少一種。cn114410523公開了一種制備紅茶菌的菌種組合及其應用,篩選出不產菌膜且糖酸轉化率最高的中間葡糖酸醋桿菌(gluconacetobacter?intermedius),然后與菌株starmerelladavenportii?kb17協同發酵,大幅度提升產酸效率,并快速獲得高品質紅茶菌。cn105779297公開了酵母菌(arxula?adeninivorans)發酵普洱茶,得到的茶湯中茶多酚含量為14.2~15%。cn115105452公開了將酵母菌接種于紅茶提取液和發酵培養基中進行一次發酵,然后接種乳酸菌種子液、醋酸種子液進行二次發酵,過濾,得到一種紅茶發酵濾液,該紅茶發酵濾液中固形物(≥7.5%)。
7、因此,急需要一種不會產生菌膜、風味品質高的發酵茶酵素的菌株及發酵得到的茶酵素。
技術實現思路
1、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氧化葡萄糖酸桿菌、酵母菌及其在茶酵素產品中的用途,以期解決上述的問題。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具體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3、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保護氧化葡萄糖酸桿菌(gluconobacter?oxydans)菌株a21,其保藏編號為cctcc?no:m?20232673。
4、本發明的第二方面保護酵母菌(starmerella?davenportii)菌株yw1,其保藏編號為cctccno:m?20232674。
5、本發明的第三方面保護如前述所述的氧化葡萄糖酸桿菌菌株或如前述所述的酵母菌菌株在制備微生物菌劑中的用途。
6、本發明的第四方面保護一種微生物菌劑,包含如前述所述的氧化葡萄糖酸桿菌菌株和/或如前述所述的酵母菌菌株。
7、本發明的第五方面保護如前述所述的氧化葡萄糖酸桿菌菌株或如前述所述的酵母菌菌株和/或如前述所述的微生物菌劑在制備茶酵素產品中的用途。
8、本發明的第六方面保護一種茶酵素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9、1)制備茶糖水;
10、2)在所述茶糖水中接種菌液,發酵,獲得所述的茶酵素;
11、所述菌液包含如前述所述的氧化葡萄糖酸桿菌菌株或如前述所述的酵母菌菌株或如前述所述的微生物菌劑。
12、本發明的第七方面保護如前述所述的制備方法得到的茶酵素。
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發明篩選并培養葡萄糖酸桿菌菌株和酵母菌菌株,在發酵生產茶酵素時不產生物膜。本發明篩選出優良的菌株,避免菌膜形成,并通過特定的菌種組合,快速穩定獲得高品質巖茶酵素產品。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使得紅茶菌的生產過程簡單高效,產品品質優良,適宜于規模化制備巖茶酵素。
15、2)本發明的葡萄糖酸桿菌菌株和酵母菌菌株發酵獲得的茶酵素比其分離來源的傳統紅茶菌的多酚含量提高了59.8%,可滴定酸度提高了10%,且葡萄糖醛酸的含量高于3.9g/l,不僅具有更豐富、更濃的風味,還顯著提高功能性成分含量。
1.氧化葡萄糖酸桿菌(gluconobacter?oxydans)菌株a21,其保藏編號為cctcc?no:m20232673。
2.酵母菌(starmerella?davenportii)菌株yw1,其保藏編號為cctcc?no:m?20232674。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葡萄糖酸桿菌菌株或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酵母菌菌株在制備微生物菌劑中的用途。
4.一種微生物菌劑,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葡萄糖酸桿菌菌株和/或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酵母菌菌株。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微生物菌劑,其特征在于,微生物菌劑的有效活菌數至少為(1~5)×108cfu/ml,所述微生物菌劑中包含所述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有效活菌數至少為(1~5)×108cfu/ml和/或酵母菌的有效活菌數至少為(1~5)×107cfu/ml。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葡萄糖酸桿菌菌株或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酵母菌菌株或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微生物菌劑在制備茶酵素產品中的用途。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茶酵素產品包含直飲液、濃縮液和凍干粉中的一種或多種。
8.一種茶酵素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茶糖水的總體積為基準計,所述菌液的接種量為5~15v/v%;
10.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備方法得到的茶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