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半導體氣體傳感,具體涉及一種1,4-噻惡烷敏感材料、傳感器及其制備方法,以及在加熱狀態下選擇性監測環境中1,4-噻惡烷氣體的應用。
背景技術:
1、1,4-噻惡烷(c4h8o3s)具有潛在的毒性和環境污染風險。當前檢測技術中,基于實驗室分析的大型設備,如氣相色譜-質譜聯用(gc-ms)和高效液相色譜(hplc)盡管雖具備高靈敏度、高選擇性,但設備昂貴、操作依賴于專業技術人員、測量耗時,無法滿足突發化學事件中對便攜性、實時性的嚴苛需求。離子遷移譜(ims)盡管兼顧了靈敏度、選擇性與便攜性,但仍存在價格昂貴,功耗、體積偏大等缺點。針對此類局限性,基于半導體材料的氣體傳感器被視為潛在替代方案,但其在噻惡烷等檢測應用仍面臨以下技術瓶頸:
2、1)氣敏響應弱:相對于環境中常見的揮發性有機物,如甲醛、甲醇、乙醇、丙酮等,噻惡烷及其它化學分子還原性較弱,使其在常規氧化物半導體敏感材料(如sno2)表面的特異性吸附能力弱,表面氧化還原反應電荷交換作用弱,導致傳感器響應弱;
3、2)貴金屬敏化:貴金屬(如pt、pd、au等)是氧化物傳感器常用的增敏劑,其粒徑、分布對增敏效果影響較大,如何控制小尺寸納米顆粒在氧化物表面的高密度負載是關鍵。此外,對活性較弱的目標氣體分子,傳感器通常需要提升工作溫度(250-400℃)以激活氣體分子的氧化還原反應。但高溫一方面增加了器件功耗,同時會加劇高催化活性的小尺寸貴金屬納米顆粒的遷移、團聚,使催化劑性能退化。
4、3)傳感器選擇性差:選擇性是制約半導體氣體傳感器應用的主要瓶頸,常規sno2、wo3敏感材料活性較高,對環境中還原性較強的揮發性有機物分子(如醛、醇、酮等)響應較強,很難對弱還原性的噻惡烷顯示出選擇性響應。
5、上述問題根源在于缺乏針對1,4-噻惡烷分子特性優化的半導體敏感材料體系,亟需通過材料設計及制備工藝創新以實現性能突破。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旨在達成多重目標,首要目的之一是研發一種1,4-噻惡烷敏感材料。運用該敏感材料開發的氣體傳感器,具備在125℃的較低工作溫度條件下,對1,4-噻惡烷氣體分子產生高響應的特性。同時,此傳感器對多種揮發性有機物的響應弱,顯示出較好的選擇性,并且該敏感材料應具備良好的重復性與長期穩定性。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1,4-噻惡烷敏感材料,該敏感材料由cucro2納米顆粒和貴金屬pd納米顆粒構成,所述cucro2納米顆粒組裝成三維多孔網片狀結構,貴金屬pd納米顆粒均勻負載在三維多孔網片狀結構上;所述cucro2納米顆粒的粒徑為10-35nm,所述貴金屬pd納米顆粒的粒徑為2-10nm,占敏感材料總質量的1-10wt%。
3、作為1,4-噻惡烷敏感材料進一步的改進:
4、優選的,s1、將粒徑10-35nm的cucro2納米顆粒粉末分散在去離子水中,分散濃度為0.3-5g/l,得到分散液;
5、s2、在分散液中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鈉溶液(sds溶液)和氯化鈀溶液(pdcl2溶液),得到混合溶液;所述混合溶液中,十二烷基硫酸鈉的濃度為1.3-2.0g/l,氯化鈀的濃度為0.03-0.3g/l,cucro2納米顆粒粉末與十二烷基硫酸鈉、氯化鈀的質量比為20:10:(1-3.3);
6、s3、將混合溶液進行高速攪拌,使空氣進入溶液中,在表面活性劑十二烷基硫酸鈉的作用下,混合溶液生成致密的泡沫,體積膨脹20-40倍;
7、s4、在黑暗環境下,對上述泡沫進行紫外照射,紫外燈的中心波長為365nm、光功率10-65mw/cm2,光沉積反應伴隨著泡沫的破裂,當泡沫完全破裂時,光沉積結束;
8、s5、離心分離收集固體目標產物并烘干,制得貴金屬pd納米顆粒修飾的cucro2納米顆粒,即為1,4-噻惡烷敏感材料。
9、優選的,步驟s3中高速攪拌的轉速為7500-9500rpm,攪拌時間為60-90min。
10、優選的,所述粒徑10-35nm的cucro2納米顆粒的制備方法如下:
11、s11、首先,將三水硝酸銅cu(no3)2·3h2o、九水硝酸鉻cr(no3)2·9h2o和甘氨酸c2h5no2依次溶解到去離子水中,溶解濃度分別為0.1mmol/ml、0.1mmol/ml和0.14mmol/ml,得到前驅體溶液;
12、s12、將前驅體溶液充分攪拌后加熱至脫水干燥,得到玻璃狀的絮狀物質;
13、s13、將加熱溫度提高到200-220℃,玻璃狀的絮狀物質猛烈燃燒爆炸,產生多孔的灰黑色粉末;
14、s14、將灰黑色粉末洗滌后干燥,得到粒徑為10-35nm的cucro2納米顆粒粉末。
15、優選的,步驟s12中,將前驅體溶液在50-80℃攪拌1-5h后,在80-100℃下加熱至脫水干燥。
16、優選的,步驟s14中,將灰黑色粉末依次用稀鹽酸、去離子水和無水乙醇洗滌,重復洗滌3遍,然后在60-80℃下干燥24-48h,得到粒徑10-35nm的cucro2納米顆粒粉末。
17、本發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種由上述1,4-噻惡烷敏感材料制得的1,4-噻惡烷氣體傳感器,包括基板、均勻涂覆在基板表面的1,4-噻惡烷敏感層、設置在基板表面的pt或au測試電極以及對基板進行加熱的加熱電極,所述基板為絕緣al2o3基板,1,4-噻惡烷敏感層的厚度為3-10μm。
18、本發明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種上述1,4-噻惡烷傳感器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9、s21、在乙醇或異丙醇中加入1,4-噻惡烷敏感材料,添加濃度為0.05-0.1g/ml,超聲分散30-60min,制成敏感層漿料;
20、s22、在基板的一面設置pt或au測試電極,然后均勻涂覆敏感層漿料,自然晾干;重復涂覆和晾干的步驟,直到達到所需厚度,形成1,4-噻惡烷敏感層;
21、s23、在基板的另一面設置加熱電極,開啟加熱電極對敏感層進行老化處理,老化溫度100-200℃,老化時間1-2周,即制得1,4-噻惡烷傳感器。
22、本發明的目的之四是提供一種上述1,4-噻惡烷傳感器在測量1,4-噻惡烷氣體上的應用。
23、作為上述1,4-噻惡烷傳感器在測量1,4-噻惡烷氣體上的應用進一步改進:
24、優選的,該傳感器在使用時,通過加熱電極將敏感層加熱至100-200℃,用于測試濃度為5-200ppm的1,4-噻惡烷氣體。
25、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
26、1)本發明提供一種1,4-噻惡烷敏感材料,該敏感材料由貴金屬pd納米顆粒修飾三元銅鐵礦型cucro2納米顆粒構成,cucro2基體材料反應活性弱,對多數揮發性有機物響應較弱。pd敏化后,cucro2納米材料對1,4-噻惡烷吸附與反應活性大大加強,該敏感材料在用于測量1,4-噻惡烷氣體時,工作溫度較低(125℃),對1,4-噻惡烷具有高選擇性與高靈敏度,同時具有較好的長期穩定性和抗老化性能,以適應多樣化的應用場景。
27、2)本發明提供一種1,4-噻惡烷敏感材料的制備方法,能夠高效控制pd納米顆粒在cucro2母體材料的均勻、有效負載,工藝簡單、操作方便。制備工藝中每一步所基于的技術原理如下:
28、cucro2分散與sds界面調控:將cucro2粉末在去離子水中均勻分散(濃度為0.3-5g/l),打破顆粒團聚并形成穩定懸濁液;添加sds溶液(濃度1.3-2.0g/l)形成表面活性劑單分子層,其疏水尾部延伸至氣相界面,親水頭部與水相結合,構建三明治結構液膜(厚度100-500nm),為后續限域反應提供納米級反應空間。
29、泡沫限域體系的構建:高速機械攪拌(≥2000rpm)向液相中引入空氣,利用sds降低溶液表面張力,穩定生成大量直徑均一的微米級泡沫;泡沫液膜作為納米反應器,通過三維網絡結構限制反應物擴散路徑,減少金屬前驅體的無序增長,同時隔離外部環境干擾。
30、紫外原位還原與結構控制:在紫外光(波長365nm)輻照下,泡沫液膜內的pd2+吸收光子能量,觸發光致電子從cucro2導帶轉移至pdcl2前驅體,實現pd納米顆粒(2-10nm)的原位生成;液膜限域空間強制pd成核位點定位于cucro2表面,抑制顆粒團聚。
31、環境光屏蔽與反應終止機制:紫外輻照過程中保持黑暗操作,避免環境光導致pdcl2預還原沉積,確保還原反應僅在紫外觸發時定向進行;泡沫破裂時液膜結構解體,反應體系ph驟升,自動終止還原過程,避免了傳統工藝所需的額外終止劑添加。
32、材料純化與后處理優化:利用cucro2與游離pd顆粒的密度差異分離雜質,離心分離收集固體目標產物,保留pd-cco復合結構;低溫干燥逐步去除表面吸附水與sds殘留,規避高溫煅燒導致的顆粒燒結問題。
33、3)本發明提供一種1,4-噻惡烷傳感器,該傳感器結構簡單、尺寸小、功耗低、成本低、在較低工作溫度下,對1,4-噻惡烷有很好的選擇性,對于其他常見氣體(如甲醇、乙醇、丙酮、異丙醇甲苯、二氧化硫、三甲胺和氨氣等)不敏感,可在眾多的混合氣體中快速有效地檢測出濃度在5-200ppm的1,4-噻惡烷氣體,滿足環境中噻惡烷(芥子氣伴生產物)的高效監測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