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小家電,特別是涉及一種烹飪器具。
背景技術:
1、現有的烹飪器具大多采用底部加熱的方式對內鍋中的食材加熱,如電燉鍋、電飯煲等,但這種加熱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較大部分熱量從加熱裝置底部擴散至周邊,造成較大的熱量浪費,且會導致煲體外殼溫升過高,同時,對于熱傳導性較差的內鍋,如陶瓷內鍋,其底部通過與加熱裝置直接接觸而接受熱量,但其側部不受熱,無法有效地對內鍋中的食材進行均勻加熱。
2、還有一些烹飪器具,在陶瓷內鍋的側部設置導熱結構,以將底部熱量傳遞給內鍋側部,提升食材受熱的均勻性,但由于內鍋的材質為陶瓷,尺寸公差偏大,在設計時通常需要預留一定的間隙來應對各種形變量,難以實現導熱結構與內鍋側壁的貼合。該類烹飪器具由于加熱裝置和陶瓷內鍋側壁之間具有間隙,不會產生有效接觸,熱量只能通過輻射的方式傳遞給陶瓷內鍋,熱效率低,烹飪時間長。
技術實現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烹飪器具,以解決熱量浪費及熱效率低的問題。
2、一種烹飪器具,包括:煲體、內鍋、發熱件以及導熱件,所述內鍋設于所述煲體內,所述發熱件設于所述內鍋底壁下方,所述導熱件呈多瓣狀,所述導熱件包括導熱底壁以及自所述導熱底壁向上延伸至所述內鍋的側壁外側的導熱側壁,所述導熱底壁位于所述發熱件的至少部分底壁下方,所述導熱側壁與所述內鍋的側壁緊密貼合。
3、本申請提供的烹飪器具,通過設置導熱件,且導熱件包括導熱底壁和導熱側壁,發熱件向上散發的熱量直接傳遞給內鍋從而加熱內鍋,發熱件向下散發的熱量可傳遞給導熱底壁,并通過導熱底壁傳遞給導熱側壁,最后通過導熱側壁和內鍋側壁的接觸傳熱而傳遞給內鍋的側壁。如此,利用發熱件向下散發的熱量加熱內鍋側壁,不僅避免了熱量浪費,降低了煲體的溫升,還使得內鍋的底壁和側壁一起受熱,形成立體式加熱,使得內鍋及其內的食材均勻受熱,提高了發熱件的熱效率,從而大大縮短了烹飪時間。
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熱件上開設有多個沿周向分布的分隔槽,所述分隔槽貫穿所述導熱件的內外側表面,所述分隔槽自所述導熱側壁頂端向下延伸至所述導熱側壁和所述導熱底壁的連接處,或延伸至至少部分所述導熱底壁,所述分隔槽至少將所述導熱側壁分隔成多瓣。
5、如此,通過設置分隔槽使得導熱件呈多瓣狀結構,導熱件的側壁具有向中心收攏的趨勢,只要內鍋的外徑大于導熱側壁自然狀態下的內徑,將內鍋裝入煲體內時,導熱件的導熱側壁即可利用自身彈性形變貼緊內鍋,從而有利于提高傳熱效率及傳熱均勻性,并且,這樣設置的導熱件可以適應不同尺寸偏差的內鍋,避免導熱件和內鍋之間存在間隙而導致傳熱效率較低的問題。
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熱底壁的中心區域開設有通孔,所述分隔槽自所述導熱側壁頂端向下延伸至所述通孔,以將所述導熱件分隔成多個獨立設置的導熱片。
7、如此,多個獨立的導熱片可以分別調整安裝位置,從而可以使得每個導熱片都和內鍋側壁緊密貼合,從而可以提高傳熱效率,并且,這樣設置的導熱件可以適應不同尺寸偏差的內鍋,避免導熱件和內鍋之間存在間隙而導致傳熱效率較低的問題。
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發熱件設置為發熱盤,所述導熱底壁的形狀與所述發熱盤底壁的形狀相適配。
9、如此,導熱底壁可靠近或緊密貼合在發熱盤底壁,從而有利于發熱盤向下散發的熱量傳遞給導熱底壁。
1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發熱盤包括盤體部以及設于所述盤體部下方的熱管部,所述盤體部底面靠近邊緣處設有傳熱面,所述導熱底壁設有導熱面,所述導熱面與所述傳熱面相接觸。
11、如此,通過傳熱面和導熱面接觸可以實現發熱件和導熱件的良好接觸傳熱,保證了導熱件的傳熱效果。
1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熱面和所述傳熱面均設置為平面。
13、如此,可保證導熱面和傳熱面的有效接觸,保證傳熱效果。
1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熱面設有安裝孔,所述傳熱面設有固定孔,緊固件連接所述安裝孔和所述固定孔,以將所述導熱件連接于所述發熱盤。
15、如此,通過緊固件連接導熱件的導熱面和發熱盤的傳熱面,既給導熱件提供了有效支撐,又保證了導熱面和傳熱面的有效接觸。
16、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熱底壁對應所述熱管部設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熱管部線下方。
17、由于熱管部內設置有發熱管,熱量較高,通過在熱管部下方設置延伸部,可以更多地利用發熱件散發的熱量,進一步提升熱效率。
1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熱底壁和所述導熱側壁的連接處設有形變角,所述分隔槽至少沿所述導熱件的徑向貫穿所述形變角,所述形變角用于在所述內鍋裝入所述導熱件內側時發生形變使所述導熱側壁彈性貼合于所述內鍋側壁。
19、如此,分隔槽至少沿導熱件的徑向貫穿形變角,確保形變角可發揮其彈性形變作用,形變角的彈性形變作用可以降低導熱件形變時導熱底壁和導熱側壁的連接處的彈性應力,從而降低導熱件長期受熱變形損壞的概率。
2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形變角設置為向下凹的圓弧凹槽。
21、如此,圓弧凹槽可提高彈性效果,從而提高導熱件的使用壽命。此外,該圓弧凹槽也可作為導流槽,將流到導熱件內側的水引流到預設區域,避免水流到發熱件的引腳上而造成安全隱患。
2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熱側壁背離所述內鍋的一側設有加熱裝置。
23、如此,進一步提升了對內鍋側壁的加熱效果,從而提升了加熱效率,有利于進一步縮短烹飪時間。
2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內鍋由陶瓷材料制成。
25、陶瓷材料保溫性能好,適合燉煮食物。但一方面陶瓷內鍋的熱傳導性低,容易出現受熱不均勻的情況,另一方面陶瓷內鍋的耐熱沖擊性差,局部直接與加熱件接觸容易在受熱沖擊時有破裂的風險,因此,通過在陶瓷內鍋外設置包括導熱底壁和導熱側壁的導熱件,使得陶瓷內鍋的底壁因直接與發熱件接觸而受熱,同時陶瓷內鍋的側壁接收導熱件傳導的熱量,形成立體式加熱,使得內鍋及其內的食材均勻受熱,提高了發熱件的熱效率,從而大大縮短了烹飪時間。
1.一種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煲體(10)、內鍋(20)、發熱件(30)以及導熱件(40),所述內鍋(20)設于所述煲體(10)內,所述發熱件(30)設于所述內鍋(20)底壁下方,所述導熱件(40)呈多瓣狀,所述導熱件(40)包括導熱底壁(41)以及自所述導熱底壁(41)向上延伸至所述內鍋(20)的側壁外側的導熱側壁(42),所述導熱底壁(41)位于所述發熱件(30)的至少部分底壁下方,所述導熱側壁(42)與所述內鍋(20)的側壁緊密貼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件(40)上開設有多個沿周向分布的分隔槽(43),所述分隔槽(43)貫穿所述導熱件(40)的內外側表面,所述分隔槽(43)自所述導熱側壁(42)頂端向下延伸至所述導熱側壁(42)和所述導熱底壁(41)的連接處,或延伸至至少部分所述導熱底壁(41),所述分隔槽(43)至少將所述導熱側壁(42)分隔成多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底壁(41)的中心區域開設有通孔(415),所述分隔槽(43)自所述導熱側壁(42)頂端向下延伸至所述通孔(415),以將所述導熱件(40)分隔成多個獨立設置的導熱片(4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發熱件(30)設置為發熱盤,所述導熱底壁(41)的形狀與所述發熱盤底壁的形狀相適配。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發熱盤包括盤體部(31)以及設于所述盤體部(31)下方的熱管部(32),所述盤體部(31)底面靠近邊緣處設有傳熱面(311),所述導熱底壁(41)設有導熱面(411),所述導熱面(411)與所述傳熱面(311)相接觸。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面(411)和所述傳熱面(311)均設置為平面。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面(411)設有安裝孔(412),所述傳熱面(311)設有固定孔(312),緊固件連接所述安裝孔(412)和所述固定孔(312),以將所述導熱件(40)連接于所述發熱盤。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底壁(41)對應所述熱管部(32)設有延伸部(413),所述延伸部(413)位于所述熱管部(32)下方。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底壁(41)和所述導熱側壁(42)的連接處設有形變角(421),所述分隔槽(43)至少沿所述導熱件(40)的徑向貫穿所述形變角(421),所述形變角(421)用于在所述內鍋(20)裝入所述導熱件(40)內側時發生形變使所述導熱側壁(42)彈性貼合于所述內鍋(20)側壁。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形變角(421)設置為向下凹的圓弧凹槽。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熱側壁(42)背離所述內鍋(20)的一側設有加熱裝置(50)。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鍋(20)由陶瓷材料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