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一種手套,具體涉及一種可穿戴設備的手套。
背景技術:
1、隨著穿戴設備在生產生活的廣泛使用,市面上出現了各種設備的穿戴方式,有設置在頭部、手部以及腰部等位置。進行生產組裝、包裝、揀配、銷售、提貨等流程中,體積較小的掃描儀,條碼識讀模塊、便攜終端等設備,為了方便作業,會通過可穿戴手套的形式,將設備設置在手指、手背或手肘上。
2、現有技術中,將設備設置在手背的可穿戴手套有以下幾種形式:1、申請號cn2019207915495,公告號cn211153954u的手套,公布了該手套具有一覆蓋人手掌的手掌部分、一覆蓋人手背的手背部分和一觸發裝置,其中觸發裝置設置在手套上的某個點上,當穿戴手套時,該點靠在使用者手的食指的掌指關節的徑向側上。雖然該手套能夠減小觸發裝置被意外觸發的概率,但搬運作業時,容易導致手掌磨損嚴重,發生掌部斷裂;而且觸發裝置設置在舌部上,在搬運的時,會受到阻礙,舌部發生翻折,觸發裝置的連接線容易發生斷裂。同樣的申請號de102016109113.8,公告號de102016109113b4的手套,存在上述有關問題,且拇指要穿過基體上的孔或者在手套內部,其靈活度受限。2、申請號cn202022684603.1,公告號cn213814691u的可穿戴掃描儀,使用者是通過指環將掃描儀穿戴在手指上,此時,需要掃描儀具有一定厚度,或承載部有進行墊高。如果將掃描儀設置在手背側,則承載部多數設于掌套的手背側后部,其也具有手掌部。并且通過雙指套或者多指套,容易在佩戴時產生較多束縛感。3、申請號cn202211250026.2,公告號cn115956728a的手套以及包括手套和電子模塊的可穿戴傳感器設備,手套的固定通過一根綁帶纏繞收緊,不但佩戴繁瑣,而且在手套的閉合狀態下,所述條帶部穿過所述第一開口,并且所述條帶部的穿過所述第一開口的部分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背側部。或者相似的結構,申請號cn202421332550.4,公開號cn219642256u的一種智能條碼讀取可穿戴手套設備,手背部基體上設有第一粘接部,綁帶的另一端設有第二粘接部,綁帶從手掌處延伸后再延伸到手背部并穿過穿戴孔位后通過第二粘接部與第一粘接部粘接實現穿戴固定,因此都存在第1點相關手掌磨損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為了解決上述穿戴手套作業時,手掌磨損導致掌部斷裂;觸發裝置設置在舌部上,容易發生翻折,導致連接線容易發生斷裂;采用雙指套、多指套、綁帶纏繞收緊,產生佩戴過程中的束縛感等問題。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手套不涉及手掌部的方案,手背部面積寬敞,滿足人體工學設計,能減少佩戴產生的束縛感,防止手套翹邊與偏移的問題,方便工作人員作業。
2、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3、一種可穿戴設備的手套,具有基體,手套具有基體,包括手背部、所述手背部沿食指方向延伸的食指固定部、所述手背部沿手掌側邊延伸的腕帶;
4、所述手背部外周邊依次包括:上端邊、食指側邊、下端邊和小指側邊;所述上端邊從食指向小指傾斜,覆蓋除拇指之外的其他部分或全部手指的根部,所述小指側邊與所述腕帶連接;所述食指側邊設置連接部,所述連接部開設穿戴孔,所述腕帶延伸的端部穿過所述穿戴孔,固定在所述腕帶上;
5、所述食指固定部,固定在食指上;
6、所述腕帶,朝腕背區延伸,其中軸線延伸方向與橫軸x的夾角小于90度,延伸的端部固定在所述手背部或所述腕帶上;
7、觸發裝置,設置在所述食指固定部;
8、夾持部,上方可夾持電子設備,設置在所述手背部表面,且至少有一個電接觸元件與所述觸發裝置電連接,至少有一個電接觸元件與所述電子設備電連接,其中,所述觸發裝置與所述電子設備通過所述夾持部通訊連接。
9、進一步地,所述腕帶從所述小指側邊的最下端引出,且所述下端邊與所述腕帶共點。
10、進一步地,所述小指側邊包括多條線段組成的多邊形邊,所述線段為直線段、曲線段或不規則線段中的任一種。
11、進一步地,所述小指側邊的線段從上到下至少包括:第九線段與第十線段;
12、所述第九線段與腕帶中軸線延伸方向呈一大于90度的夾角θ3或所述第九線段切線與腕帶中軸線延伸方向呈一大于90度的夾角θ3;
13、所述第十線段與所述腕帶連接,且基本重合。
14、進一步地,手套佩戴時,所述第九線段與手臂前部的外側邊延長線基本重合或平行。
15、進一步地,所述腕帶超過所述下端邊的水平虛擬延伸線l3。
16、進一步地,所述腕帶延伸方向與橫軸x的夾角為a3,所述夾角a3的角度范圍為:0°<a3≤20°。
17、進一步地,所述連接部中軸線與橫軸x存在夾角c,10°≤∠c≤60°。
18、進一步地,所述第九線段與縱軸y或所述第九線段切線與縱軸y的夾角為d3,0°<∠d3≤15°。
19、進一步地,夾角a3與夾角c存在角度關系:∠a3=[(90°-∠c)/2]±5°。
20、進一步地,所述觸發裝置中心與所述夾持部中心距離為p0,手背部的最大的橫軸寬度為p1,所述手背部的最大縱軸長度為p2,它們存在長度關系:p1/2≤p0,p2/2≤p0。
21、進一步地,所述中心距離p0與食指固定部的中軸線存在夾角e;所述夾角e的角度范圍為:30°≤∠e≤60°。
22、進一步地,所述食指固定部一側為所述食指側邊引出;另一側為所述上端邊引出,引出位置靠近食指與中指交匯處的延伸線。
23、進一步地,所述食指固定部通過魔術貼、指套或指環佩戴在食指上;腕帶通過魔術貼環繞手腕,固定在手背部。
24、進一步地,所述手背部最大縱軸長度p2與最大的橫軸寬度p1接近,p2/p1的比值區間為0.8-1.3。
25、進一步地,所述手背部近似正方形結構。
26、進一步地,夾持部前端與上端邊基本平行,或所述夾持部前端至少具有一個點,距離所述上端邊距離值為h,所述距離值h小于6毫米。
27、進一步地,所述觸發裝置上方設置有完全包覆的彈性帽。
28、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9、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穿戴設備的手套,通過手背部沿食指方向延伸的食指固定部、與沿手掌側邊延伸的腕帶,食指固定部與腕帶不產生連接,即無手掌部,進一步地取消了拇指孔周邊的防磨材料,整體布料面積減少,成本降低。手套佩戴不經過手掌區,減少了手掌部的磨損及佩戴時的異物感,不易產生牽拉。且實際操作中,作業人員已佩戴了工作手套,不需要穿戴設備的手套提供保護功能。上端邊從食指向小指傾斜,覆蓋除拇指之外的其他部分或全部手指的根部,使手套前部不發生頂到物品的阻礙。腕帶從手掌側邊引出,朝腕背區延伸,能夠在穿戴腕帶時,不經過手掌部,也能防止手套因無手掌部引起的翹邊問題。同時,腕帶延伸方向與橫軸x的夾角a3,0°<a3≤20°,角度a3也符合腕部彎曲,佩戴舒適。本實用新型不同于現有技術中,腕帶是從腕部或者腕部上方水平引出,纏繞一圈腕部側佩戴完成,這樣的設計手套有手掌部,起到的作用是收緊手套,用于加固,防止作業時手套松落。
30、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穿戴設備的手套,下端邊與腕帶共點,因此時的小指側邊與食指側邊均有拉力,此時的下端邊可不用延伸至腕背區,甚至可水平向上端邊方向縮進,但縮進的距離不超過腕帶兩側邊拉力方向的延伸線或交點。腕帶拉伸的方向符合手部工學。因腕帶回拉的方向為過大或過小的角度都容易使腕帶端部產生翹邊或阻礙腕部區活動。小指側邊相對的食指側邊設置穿戴孔,腕帶通過穿戴孔回拉的方式,產生反拉伸的力,能夠解決腕帶拉伸固定時,一端拉力過大引起的手套偏移問題,同時能夠穩固手背部,使手套緊實穿戴方便作業。
31、3、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穿戴設備的手套,小指側邊與手臂前部的外側邊虛擬延長線基本重合或平行,或小指側邊與縱軸y存在夾角d3,0°<d3≤15°,邊或角度的設計符合人體工學與掌側的厚度,也能夠對掌側部進行一定的包覆,同時也能防止小指側邊與上端邊的連接處翹邊。
32、4、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穿戴設備的手套,中心距離p0、夾角e的設定,讓夾持部更靠近手背部的中部或食指側,有利于調整電子設備的使用方向。
33、5、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穿戴設備的手套,人體手背部,在近節指骨區、手指根部附近為靈活活動區,夾持部前部與上端邊基本平行,或所述夾持部至少具有一個點距離所述上端邊小于6毫米,能夠使電子設備置于手背部前端,也更易于調整電子設備使用時的角度。特別是薄型產品,更需要靠近前部,否則容易被手套本身或手部關節遮擋視線。
34、6、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穿戴設備的手套,腕帶平面展開,延伸的端部超過所述下端邊的水平虛擬延伸線l3,有利于手套佩戴時的手腕彎曲,阻力更小。
35、7、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穿戴設備的手套,手背部的長寬比例似人體手背型狀,使佩戴更加舒適。并且在手套的佩戴與使用中,不但滿足了人體工學設計,在保留手背部的大面積的情況下,結合了食指固定部、腕帶、連接部以及各方位夾角等各部位相互作用力的抵消,消除因作用力差距過大引起的翹邊或手套偏移的問題。現有技術中雖然有手背面的拉伸方式,但是手背部的面積近似三角形,導致電子設備放置后,固定不夠穩定,且手套整體會產生偏移的問題,或者現有技術中也有大面積的手背部,但都有手掌部或經過手掌。
36、8、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穿戴設備的手套,解決現有技術中,觸發裝置位置沒有進行固定,導致使用過程中容易發生翻折或滑動。觸發裝置通過魔術貼固定在食指側,減少因為手部運動導致按鍵處翻折引起的斷線風險,便于調節適配不同尺寸的手指和工作手套;且單食指固定,能夠減少多指套的束縛感。手套的整體近似平面結構,厚度小,減少了布料面積,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易于收納保存。
37、9、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穿戴設備的手套,食指固定部一側為所述上端邊靠近食指與中指交匯處的延伸線的交點處引出,能夠解決使用時手套偏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