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口罩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防霾口罩。
背景技術:
口罩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的產品,具有防塵、保暖、衛生等一系列的基本用途,其基本的組成部分由口罩主體和系帶組成,主要作用是隔絕人體口腔、鼻腔與外界的直接接觸,達到凈化和保健衛生的作用。
市場上主流的口罩主要應用都是防塵、保暖和保健衛生三個方面,為了更有效地防塵、防護pm2.5和一些大氣中常見污染氣體,一些口罩在內部加上了一層活性炭層,以達到更好的過濾效果。采用活性炭層的口罩有一個共同的缺點是口罩密封性很高,造成使用者吸氣不暢,尤其在長跑、騎行等運動時候,呼吸不暢的情況尤為明顯,且人體直接呼吸所產生的水蒸氣會浸濕活性炭層,從而導致呼吸更為不暢。
有鑒于此,中國授權公告號為cn203676200u的發明專利公開一種帶自動凈化空氣功能的防塵口罩,其利用渦輪風機將空氣主動吸入,過濾后,鼓向口罩內部。然而這種口罩的風是直接沖向人的口鼻位置,容易造成人體呼吸不適,尤其是在冬天,冷空氣對吹著鼻腔容易導致感冒。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防霾口罩,通過渦輪風機主動吸入空氣,過濾后清新空氣以一種柔和的方式進入到呼吸內腔,提高呼吸的舒適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一種防霾口罩,包括一罩在人體口鼻部位的口罩本體,口罩本體外部設有進氣孔,口罩本體中安裝有用于過濾空氣的濾網和用于增加進氣量的渦輪風機,所述渦輪風機通過電路連接一電池,所述口罩本體具有第一罩殼、第二罩殼、內折式連接于該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邊緣的柔性片;所述進氣孔開設于第一罩殼上,所述口罩本體的內部安裝有隔離座,所述濾網安裝于隔離座與第一罩殼之間,所述渦輪風機安裝于隔離座與第二罩殼之間,空氣由進氣孔流向濾網形成進風風道;所述渦輪風機的外周設有導風墻,導風墻上設有入口和出口,進風風道的空氣從入口被渦輪風機鼓向出口,形成變向風道;所述導風墻的出口對應于柔性片之底部,由變向風道吹出的空氣分為兩股,分別進入柔性片的兩側形成環流式出風風道。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之間為依據人體之鼻尖而隨之增高的凸起部,所述隔離座為隨第一罩殼、第二罩殼、凸起部之形狀匹配的v形罩體。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隔離座包括轉折形式的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頂部具有頂板,兩側具有弧形的第一側板、第二側板,第一面板的底部具有底板,第二面板的底部無遮擋,于第二面板中設有導風墻,導風墻內為風機安裝腔,入口設置于導風墻的頂部,出口設置于導風墻的底部。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二面板內安裝有蓋板,所述蓋板蓋住變向風道。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電池為可充電電池,所述第一面板與第二面板的轉折處設有一電池槽,電池可拆式安裝于電池槽中,外部扣設有三角蓋板。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三角蓋板與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之間為卡扣式安裝結構。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是由硬質材料一體成型,所述柔性片與第一罩殼、第二罩殼的邊緣粘接,于接合處設置密封圈。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口罩本體內設置有用于感應人體呼吸特征的感應模塊,該感應模塊連接一用于控制渦輪風機轉速的控制模塊,所述控制模塊通過電路連接渦輪風機。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隔離座與口罩本體之間為卡扣式安裝結構。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內設有卡合凸柱,所述隔離座上設的卡合孔,組裝后各卡合孔與對應的卡合凸柱相扣。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其主要是設計了一種非直吹式的風道,包括進風風道、變向風道、環流式出風風道,其中,進風風道是空氣由口罩本體其中一側的進氣孔流向濾網而形成,變向風道是空氣由擋風墻外周被吸入至入口,再鼓向出口而形成,環流式出風風道是空氣吹向口罩邊緣,被阻擋后分為兩股進入到口罩兩側的邊緣而形成,這樣,由于進風風道是由口罩其中一側的前面進入,再流向口罩另一側,吹向口罩邊緣,使空氣最后繞著口罩邊緣環流式吹出,從而到達口罩呼吸腔中的空氣是由四面八方吹過來,風力較為柔和,不會直接對沖向口鼻,從而大大地增加了呼吸的舒適度。為更清楚地闡述本發明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口罩的正面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口罩的內部結構分解后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口罩的內部結構組裝后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口罩的背面立體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口罩本體的背面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口罩本體的分解圖。
圖7是本發明之實施例的電池可拆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之實施例的口罩的剖視圖。
附圖標識說明:
10、口罩本體11、進氣孔
12、第一罩殼13、第二罩殼
14、柔性片15、凸起部
16、密封圈17、卡合凸柱
20、濾網30、渦輪風機
40、電池50、隔離座
501、第一面板502、第二面板
503、頂板504、第一側板
505、第二側板506、底板
51、導風墻52、入口
53、出口54、風機安裝腔
55、蓋板56、卡合孔
57、電池槽58、三角蓋板
100、進風風道200、變向風道
300、環流式出風風道。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8所示,其顯示出了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是一種防霾口罩,包括一罩在人體口鼻部位的口罩本體10,口罩本體10外部設有進氣孔11,口罩本體10中安裝有用于過濾空氣的濾網20和用于增加進氣量的渦輪風機30,所述渦輪風機30通過電路連接一電池40。這樣,電池40帶動渦輪風機30轉動,使空氣主動地從進氣孔11抽入,經濾網20過濾后,去除霧霾,潔凈的空氣最終鼓向口罩本體10內,使口罩本體10內始終充盈著干凈空氣,人們呼吸時相當自然,避免了傳統被動式口罩呼吸時存在的“悶氣”感覺。
其中,所述口罩本體10具有第一罩殼12、第二罩殼13、內折式連接于該第一罩殼和第二罩殼邊緣的柔性片14。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罩殼12和第二罩殼13之間為依據人體之鼻尖而隨之增高的凸起部15,使得整個口罩內部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人的口鼻,除此之外也不會有多余的浪費空間而造成口罩體積過大。所述第一罩殼12和第二罩殼13是由硬質材料一體成型,所述柔性片14與第一罩殼12、第二罩殼13的邊緣粘接,于接合處設置密封圈16,從而防止在銜接位置發生漏氣問題。
所述進氣孔11開設于第一罩殼12上,所述口罩本體10的內部安裝有隔離座50,所述濾網20安裝于隔離座50與第一罩殼12之間,所述渦輪風機30安裝于隔離座50與第二罩殼13之間,空氣由進氣孔11流向濾網20形成進風風道100;所述渦輪風機30的外周設有導風墻51,導風墻51上設有入口52和出口53,進風風道100的空氣從入口52被渦輪風機30鼓向出口53,形成變向風道200;所述導風墻51的出口53對應于口罩邊緣之底部,由于口罩邊緣為柔性片14,可以將變向風道吹出的空氣阻擋后分為兩股,分別進入口罩邊緣的兩側形成環流式出風風道300。這樣,空氣從進風風道100流經變向風道200、最后經環流式出風風道300的內沿排出,使得空氣在口罩內部是從下側出風,被柔性片14的底部擋住而拐彎向兩側吹,因此,口罩的風不是直接沖向人的口鼻,而是在柔性片14未封閉的開口位置流向口鼻位置,不會因長期有對沖的風吹向口鼻而造成不適。
由于口罩本體10的中部是向上拱起,因此本發明將隔離座50設計為隨第一罩殼12、第二罩殼13、凸起部15之形狀匹配的v形罩體,從而口罩結構緊湊,可以制作成更薄,更小巧。具體的,所述隔離座50包括轉折形式的第一面板501、第二面板502,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頂部具有頂板503,兩側具有弧形的第一側板504、第二側板505,第一面板501的底部具有底板506,第二面板502的底部無遮擋。于第二面板502中設有導風墻51,導風墻51內為風機安裝腔54,入口52設置于導風墻51的頂部,出口53設置于導風墻51的底部。當然,入口52和出口53還可以依據需要而改變其具體的設置位置,例如為側向出風、頂部出風等,不以本實施例為限。還有,所述第二面板502內安裝有蓋板55,所述蓋板55蓋住變向風道200,從而變向風道200內部是密封的,空氣只能沿著入口52進入,再由出口53排出,不會發生逆流、混流現象,確保風機的鼓風效率,并且空氣順著風道流動還能降低能耗。
如圖3至圖5所示,所述隔離座50與口罩本體10之間為卡扣式安裝結構。具體而言,可以設計為:所述第一罩殼12和第二罩殼13內設有卡合凸柱17,所述隔離座50上設的卡合孔56,組裝后各卡合孔56與對應的卡合凸柱17相扣。當然,卡扣方向還可以為其它形式,不以此為限。
如圖7和圖8所示,所述電池40為可充電電池,這樣,電池可以拆下充電,再重新組裝進入。以及,在生產運輸或出差過程中,如若遇到電池不可以空運問題,當即可以拆下電池,使用非常方便。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面板501與第二面板502的轉折處設有一電池槽57,電池40可拆式安裝于電池槽57中,外部扣設有三角蓋板58。所述三角蓋板58與第一面板501、第二面板502之間為卡扣式安裝結構,這樣無需螺絲固定,拆裝不會破壞內部結構,使用方便。
所述口罩本體10內設置有用于感應人體呼吸特征的感應模塊,該感應模塊連接一用于控制渦輪風機30轉速的控制模塊,所述控制模塊通過電路連接渦輪風機30。其控制原理如下:正常情況下,風量的供給按稍微大于呼吸量而設定,當感應模塊檢測到人體在運動時,通過控制模塊加快渦輪風機30的轉速,從而增加風量;當感應模塊檢測到人體在休息時,由控制模塊減慢渦輪風機30的轉速,從而減少風量。這樣,既確保了有足夠的清新空氣可以供應呼吸,又可以盡可能節能,本產品不會因風量過大而浪費,不會因風量過少而呼吸困難。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設計重點在于,其主要是設計了一種非直吹式的風道,包括進風風道100、變向風道200、環流式出風風道300,其中,進風風道100是空氣由口罩本體10其中一側的進氣孔11流向濾網20而形成,變向風道200是空氣由擋風墻外周被吸入至入口52,再鼓向出口53而形成,環流式出風風道300是空氣吹向柔性片14之底部被阻擋后分為兩股進入到口罩兩側的邊緣而形成,這樣,由于進風風道100是由口罩其中一側的前面進入,再流向口罩另一側,由底部吹出,使空氣最后繞著柔性片14吹出,從而到達口罩呼吸腔中的空氣是由四面八方吹過來,風力較為柔和,不會直接對沖向口鼻,從而大大地增加了呼吸的舒適度。
此外,由于本發明之濾網20是對應于口罩主體的第一罩殼12、渦輪風機30是對應于口罩主體的第二罩殼13,相對于傳統將濾網20和渦輪風機30相疊的設計,本產品將二者分離,再對風道作調整,使產品更薄,結構緊湊,更小型化。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