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一種引流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醫療中使用的皮下負壓引流裝置。
背景技術:
1、外科引流是將人體組織間或體腔中積聚的膿、血、液體導引至體外,防止術后感染與影響傷口愈合。
2、因此現有技術中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了在單根引流管的出口端與負壓裝置連接的方式進行負壓引流,由于現有的負壓引流裝置多為非持續密封裝置,在使用過程中不可能24小時持續開啟負壓裝置進行引流,故在未開啟負壓裝置時,積液、血液等進入引流管后容易附著在引流管內壁上逐漸堆積,一定時間后在引流管內,尤其是引流管進液端處非常容易凝結、固化,固化后的積液會引發堵塞,由于引流管只有一根,故只要堵塞就得加壓沖洗引流管或更換引流管,均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二次傷害。尤其是加壓沖洗會使得固化后的積液返回至傷口,固化后的積液在短時間內無法消散,不僅可能回流至引流管再次造成堵塞,還容易增大傷口的二次感染風險。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具有主、副雙管,不易在引流管內形成凝塊,不易堵塞,即使有堵塞在反沖洗的過程中也可降低患者痛苦的皮下負壓引流裝置。
2、本申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皮下負壓引流管包括帶有副引流頭的副引流管,在副引流管內設置有至少一根主引流上管,主引流上管下部位于副引流管內并裝設有下接頭,主引流上管上部位于副引流管外側并裝設有主引流頭;在副引流管內設置有與主引流上管對應的密封腔,主引流下管的上部由密封腔處穿入并穿出,穿出部上端裝設有與下接頭匹配的上接頭;在密封腔對應的副引流管外壁上開設有滑槽,滑槽上設置有滑動裝置,滑動裝置與位于密封腔內的主引流下管相連。
3、在密封腔上下端面上開設有相對的開口,兩開口內均設置有密封圈,空腔滑套由下側開口處的密封圈內插入,由上側開口處的密封圈內穿出,滑套包套在位于密封腔內的主引流下管外,并與主引流下管固定相連。
4、所述滑動裝置包括設置在滑槽側的滑軌,在滑軌上滑動連接有滑塊,在滑塊上設置有連接桿,連接桿內端與滑套固定相連。
5、下接頭與副引流管內壁固定相連。
6、主引流下管的下部伸出副引流管與負壓裝置相連,并在主引流下管的下部上裝設有主限流裝置。
7、在副引流管下部裝設有副限流裝置。
8、本申請通過設置至少一根主引流上管和一根與其對應的主引流下管,在不需要負壓引流時,將積液引導至較粗的,不易堵塞的副引流管內進行排液,從而使得即使積液、血液等附著在副引流管的管壁上也難以堵塞副引流管。主引流下管堵塞后的反沖洗過程中,壓力和凝塊直接進入副引流管,不會對傷口造成沖擊,既緩解了患者的疼痛,又避免凝塊進入傷口造成感染。主引流上管堵塞后可直接引導積液由另外暢通的主引流上管進行排液,本申請不僅可有效的防止引流管的堵塞,還可有效的防止因引流管堵塞給患者造成的二次傷害。
1.一種皮下負壓引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帶有副引流頭的副引流管,在副引流管內設置有至少一根主引流上管,主引流上管下部位于副引流管內并裝設有下接頭,主引流上管上部位于副引流管外側并裝設有主引流頭;在副引流管內設置有與主引流上管對應的密封腔,主引流下管的上部由密封腔處穿入并穿出,穿出部上端裝設有與下接頭匹配的上接頭;在密封腔對應的副引流管外壁上開設有滑槽,滑槽上設置有滑動裝置,滑動裝置與位于密封腔內的主引流下管相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負壓引流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密封腔上下端面上開設有相對的開口,兩開口內均設置有密封圈,空腔滑套由下側開口處的密封圈內插入,由上側開口處的密封圈內穿出,滑套包套在位于密封腔內的主引流下管外,并與主引流下管固定相連。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皮下負壓引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裝置包括設置在滑槽側的滑軌,在滑軌上滑動連接有滑塊,在滑塊上設置有連接桿,連接桿內端與滑套固定相連。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皮下負壓引流裝置,其特征在于:下接頭與副引流管內壁固定相連。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負壓引流裝置,其特征在于:下接頭為下端敞口的空腔圓管,圓管上端與位于副引流管內的主引流上管下端連接并導通。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負壓引流裝置,其特征在于:上接頭包括上端敞口的空腔圓管,圓管下端與位于副引流管內的主引流下管上端連接并導通,在圓管上端一體連接有錐形管,錐形管上部截面直徑小于下接頭內徑,錐形管下部截面直徑大于下接頭內徑。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負壓引流裝置,其特征在于:主引流下管的下部伸出副引流管與負壓裝置相連,并在主引流下管的下部上裝設有主限流裝置。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負壓引流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副引流管下部裝設有副限流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