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食用菌類 點擊量:280
人生有高潮,有低谷。低谷時,掌握一門投入不需要太多,就可以換碗飯吃的技術,至少生存無憂。特別是近兩年后疫情時代,更是顯現出了掌握一門生存技術的優勢。這些小本創業技術資料是歷經1年收集而來,贈送給支持我們的用戶。
提示:您尚未登錄,請點 登 陸 后下載,如果您還沒有賬戶請點 注 冊 ,登陸完成后,請刷新本頁查看詳細信息。
近來有關秋栽食用菌蟲害問題的咨詢較多,經實地調研發現,今秋食用菌蟲害相對發生嚴重,有的菇棚幾乎成了“蟲棚”,并由蟲害而引發了大量雜菌污染和嚴重的病害,令菇農損失慘重,今請專家根據調研結果,向菇農朋友介紹一下有關秋冬季節害蟲的“防”與“治”,以減少菇農的損失。蟲害發生的種類與鑒別 1、菇蚊菇蠅類:秋季栽培一般采用發酵料,如平菇、雞腿菇以及雙孢菇等,體形較小的菇蚊、平菇眼菌蚊、蘑菇眼菌蚊、多刺眼菌蚊、異型眼菌蚊、糞蠅、蚤蠅、果蠅等成蟲近料產卵,成蟲及卵并不能直接產生危害;當溫度在16℃~30℃時,約4天左右卵即孵化為幼蟲,幼蟲以取食菌絲或子實體為生,危害約7天~18天即化蛹,一般蛹期約為2天~8天,之后羽化為成蟲,成蟲羽化后當日或次日即可再度交尾,交尾當日即可產卵,一般每只菇蚊產卵10粒以上,最多的達270粒,菇蚊成蟲體形較大,一般品種體長可在3.5毫米以上,最大可超過6毫米,幼蟲體長一般在5毫米左右,最大可超過16毫米。菇蠅類體形偏小,最大型的蚤蠅其成蟲體長僅在1.5毫米左右,幼蟲則在2毫米~3毫米之間,但果蠅成蟲及其幼蟲體長可達5毫米左右,與菇蚊相差無幾。上述害蟲的成蟲極具趨光性和趨味(菇香味、料香味、腐味)性,菇棚閉光處理時,發生概率較低,蟲口密度大為下降。其幼蟲初期均在表層料內活動,咬食菌絲,出菇后則可鉆至菌柄基部,直至菌蓋,待菇體“中空”后又回到料內,繼續深入危害,直到將基料內菌絲全部蠶食干凈。 2、螨類:螨類蟲源渠道較多,或寄居于棚內邊角的縫中,亦可存活于立柱縫隙、架桿竹木裂紋中,也可通過各種工具進入菇棚,個別的還可通過菌種(主要是三級種)傳播,
小本創業技術資料需要登錄后并加入會員才可以查看全部。